第48章 竹影扶疏

深夜,铁柱独自在数字馆内漫步。月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展厅,为各种展品披上一层银纱。在全息投影区,王师傅的虚拟形象正在演示雕刻技法,栩栩如生。

铁柱静静地坐着,仿佛在与老师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王师傅,我做得对吗?”他轻声自语,“用科技手段传播传统工艺,是不是偏离了您的教诲?”

虚拟影像当然无法回答。但就在这时,铁柱注意到馆内留言墙上有条新留言:“感谢数字馆让我发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我已经辞去IT工作,正式拜师学艺了。——一个重拾梦想的人”

这条留言让铁柱豁然开朗。他意识到,科技不是传统工艺的敌人,而是盟友;数字化不是替代实体体验,而是引导和补充。

第二天,铁柱提出了“数字—实体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数字馆作为引导和体验窗口,实体工坊作为深度学习和传承基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模式很快见效。数字馆的访客转化率提高到5%,实体工坊的学员数量创新高。更令人欣喜的是,来自海外的线上学员大幅增加,传统工艺真正走向了世界。

一个晴朗的周末,匠人村举办了“数字与传统对话”活动。来自科技界和工艺界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传统工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之路。

李哲在演讲中展示了一项突破性技术:通过AI分析老匠人的操作数据,形成“数字指纹”,可以帮助年轻学员更快掌握技法精髓。

“这不是取代教学,而是增强教学效果。”李哲强调,“就像望远镜扩展了人的视力,AI扩展了教学的能力。”

一位传统工艺大师质疑:“但手艺的精髓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机器能理解吗?”

陈越接过话筒:“您说得对。所以我们的系统不是要‘翻译’不可言传的部分,而是帮助学员更快达到可以‘意会’的程度。”

讨论十分热烈,不同观点激烈碰撞,但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铁柱在总结发言中说:“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就像竹林的生态,老竹新竹共生共荣,才能形成最美的风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活动结束后,铁柱收到一个特殊邀请:国际教科文组织希望匠人村参与制定“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国际标准”。

这意味着匠人村的模式得到了国际认可,将成为全球范本。

喜悦之余,铁柱倍感责任重大。当晚,他独自登上后山,俯瞰夜幕下的匠人村。数字馆的灯光与传统工坊的灯火交相辉映,宛如传统与创新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手机响起,是儿子小宝发来的视频。视频里,小宝正在数字馆内与王师傅的虚拟形象互动,然后跑到实体工坊有模有样地学习雕刻。

“爸爸,我今天学会了雕竹叶!”小宝骄傲地展示作品,“先跟电脑里的王爷爷学,再跟真实的杨爷爷学,真有意思!”

铁柱眼眶湿润。他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传承之路:数字技术激发兴趣,传统教学夯实基础;虚拟体验引导入门,实体操作深化理解。

下山时,铁柱遇到仍在散步的杨师傅。老人望着山下的灯火,感慨道:“想起年轻时跟我师父学艺,哪有这些新鲜玩意儿?就是一遍遍练,练到手上起茧,心里开窍。”

他转向铁柱:“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能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