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温情依旧

夜色渐浓,大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周阳的车缓缓驶入,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光彩。车停稳后,他快步走到周胜面前:“爸,我回来了。”

周胜看着两个儿子,一个沉稳老练,一个朝气蓬勃,嘴角的笑容愈发深沉。他知道,属于周家的钢铁传奇,还在继续书写;而大院里的温情与奋斗,也将伴着炉火的光芒,永远流传下去。

周阳与日本新日铁合作的越南环保型钢厂项目,在湄公河畔正式破土动工。周子轩作为技术负责人,常驻越南工地。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湿热的气候都给团队带来了挑战。

新日铁派来的技术代表佐藤是个典型的日本匠人,做事严谨到近乎刻板。第一次碰头会,他就因为周子轩团队提交的施工进度表“不够精确”,当场要求返工,用标准的东京腔强调:“周桑,我们的工程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是新日铁的传统。”

周子轩没有辩解,而是带着佐藤去了施工现场。他指着正在吊装的氢气管廊支架说:“佐藤先生,您看我们的工人,虽然没有用那么多精密仪器,但他们凭借经验和‘钢铁大脑’系统的辅助,能把每一个焊点的偏差控制在0.2毫米。而且,我们的施工效率是新日铁同等项目的1.5倍。”

佐藤半信半疑地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几个焊点,数据显示偏差果然在0.2毫米左右。他沉默了片刻,对周子轩说:“周桑,我承认你们的方法很高效,但精度还需提高。”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子轩和佐藤成了“冤家”,却也在碰撞中擦出了火花。周子轩从佐藤那里学到了极致的精细化管理,比如如何通过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让施工现场一尘不染;佐藤则被中国团队的灵活性和创新力打动,尤其是“钢铁大脑”系统对复杂工况的快速响应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次台风过境前,“钢铁大脑”系统提前48小时预警,自动调整了原料堆场的防雨措施,并优化了生产计划。佐藤看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应对方案,由衷地说:“周桑,你们的‘钢铁大脑’,比我们的人工调度更可靠。”

项目进展到关键的热试阶段,一台核心的氢气压缩机突然出现异响。佐藤主张按照新日铁的流程,停机检修至少需要三天。周子轩却根据“钢铁大脑”的实时数据和自己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判断是润滑油的粘度不适应越南的高温环境,只需更换特种润滑油即可。

“佐藤先生,相信我,”周子轩语气坚定,“给我两个小时,我能解决问题。”

他带着团队,在压缩机旁搭起临时工作间,争分夺秒地更换润滑油、调整密封件。两个小时后,压缩机重新启动,异响消失,各项参数恢复正常。佐藤看着监控屏幕上平稳的曲线,对周子轩竖起了大拇指:“周桑,你是对的。中国速度,名不虚传。”

一年后,越南钢厂顺利投产。投产仪式上,越南总理亲自到场,称赞这是“绿色工业的典范”。周阳和新日铁的社长站在崭新的厂房前,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当第一卷印有“中·日·越”三国标志的环保钢卷下线时,现场掌声雷动。越南项目的成功,让周阳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更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邀请他担任钢铁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参与制定全球钢铁行业的绿色标准。

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一开始,欧洲代表就提出,要将碳足迹核算的基准年定为2015年,这对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极为不利,因为很多企业在那之后才开始大规模进行绿色改造。

周阳立刻提出反对:“各位同仁,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若以2015年为基准,会大大增加我们的减排压力,甚至可能阻碍绿色技术的推广。我建议采用动态基准,根据企业的实际改造情况逐年调整。”

他的提议遭到了欧洲代表的集体反对,他们认为这会“破坏标准的严肃性”。周阳不卑不亢地拿出轧钢厂的改造数据:“这是我们厂2015年到2025年的碳减排曲线,通过技术改造,我们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70%。如果采用动态基准,既能鼓励企业改造,又能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他还邀请委员会成员参观轧钢厂的氢冶金车间。当代表们看到干净整洁的车间、几乎零排放的生产流程时,不少人改变了看法。最终,委员会以微弱优势通过了周阳提出的动态基准方案。

这次胜利,让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标准面前挺直了腰杆。国内多家钢铁巨头纷纷找到周阳,希望能共享轧钢厂的技术和标准经验。周阳牵头成立了“中国绿色钢铁联盟”,将轧钢厂的技术无偿共享给联盟成员,共同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升级。

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人才梯队建设成为周阳关注的重点。他推出了“星火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周子轩是“星火计划”的首批学员。他不仅要在车间、技术部、市场部等多个部门轮岗,还要参加EMBA课程学习。周阳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子轩,你是接班人,不能只懂技术,还要学会如何带领团队,如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部轮岗时,周子轩遇到了一个难题:欧洲客户对氢基钢的信任度不高,认为“新兴技术不够成熟”。他没有直接降价促销,而是策划了一场“透明工厂”活动,邀请欧洲客户代表到轧钢厂实地参观。

客户们穿上防尘服,走进氢冶金车间,亲眼看到清洁的生产过程、精密的检测设备,以及“钢铁大脑”系统的实时监控。一位德国客户感慨道:“周,我参观过全球上百家钢厂,你们的绿色水平是最高的。”

这次活动后,欧洲的订单量激增了30%。周子轩也在市场实战中,逐渐培养出了战略眼光。

除了周子轩,“星火计划”还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来自云南山区的苗族姑娘阿依,凭借在“钢铁大脑”维护中的出色表现,被选入计划。她不仅学会了英语和编程,还能独立带队完成系统升级。周阳在员工大会上表扬她:“阿依是我们‘星火计划’的骄傲,她证明了只要有能力,无论出身何处,都能在轧钢厂发光发热。”

为了让“师徒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培训体系结合,周阳还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邀请厂里的技术大拿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年轻员工。老技师王师傅,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他常说:“当年周厂长(周胜)手把手教我,现在我教年轻人,这就是传承。”

周胜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关心着厂里的事。周阳每天都会给他读《钢铁行业动态》,讲厂里的新鲜事。听到“星火计划”培养了很多年轻人,周胜欣慰地说:“好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厂子才有希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院里的老邻居们,也见证着周家的变化和轧钢厂的发展。刘大爷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轧钢厂的“星火计划”;李阿姨的女儿,成了阿依团队里的程序员。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小就把周阳、周子轩当作榜样,梦想着长大后能进入“最厉害的钢厂”工作。

周末,周子轩带着女儿囡囡回大院。囡囡已经上小学了,她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