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明放下图纸,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我记得你,那钟楼的斗拱修得地道,没瞎改。”他重新戴上眼镜,拿起房契仔细看,“这宅子的砖雕是‘一路连科’纹样,清中期的手艺,你可得护住了。”
“您放心,我找了样式雷的后人雷师傅看过,他说砖雕只是表层风化,能修复。”
“雷振庭?”张启明眼睛一亮,“他肯出手就好。那小子脾气跟他爹一个样,不是真懂行的,八抬大轿都请不动。”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进来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份文件:“张科长,这是您要的文保单位名录。”他目光扫过桌上的图纸,突然停在“锣鼓巷17号”几个字上,“这宅子要修?”
“小赵,你认识?”张启明问。
年轻人笑了笑:“我姥姥家以前就住那附近,小时候总爬那院里的石榴树。”他看向叶辰,“叶先生是吧?我叫赵文轩,在文保局工作。您这图纸上的砖雕修复方案,能不能借我看看?我正在做清代砖雕纹样的研究。”
叶辰把图纸递给他,赵文轩看得极认真,时不时点头:“这个‘打牮拨正’的法子用得好,比直接换砖强多了。”他指着其中一处纹样,“这里的莲花瓣有点残,其实旁边那户的影壁上有同款,您可以去拓个样。”
张启明在一旁看着,突然对叶辰说:“这小子是我带过的徒弟,对老宅子上心着呢。你要是信得过,让他给你当个顾问,他手里有不少清代营造的老资料。”
叶辰求之不得,连忙道谢。赵文轩也笑着应了:“叶先生客气,能参与修复‘一路连科’砖雕,是我的荣幸。”
正事谈得差不多,张启明却没立刻签字,反而起身从柜子里抱出个旧木箱:“你先别急着走,看看这个。”箱子里是厚厚的一摞照片,全是锣鼓巷17号的老影像——有民国时举人的后人在院里读书的,有解放后作为街道办公室时的,甚至还有1976年地震后抢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