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天授真经与大贤师

玄青录 千木啊 2334 字 4个月前

老者抬手指了指他,收起笑意,正色道:“记住——天星宫是上古遗地,内部禁制森严。凡是超过结丹境的外力手段,无论是法宝、符箓,还是神通秘术,一旦强行催动,便会遭遇反噬,轻者元气大伤,重者当场殒命。当然如果你自身实力超出结丹期的范畴,禁制其实不会被触动的。”

“你若在其中与人争斗,该杀便杀,该退便退,万不可心软。修道之路,本就是逆天伐命、争死求生,心慈手软,只会把命送出去。”

他说到这里,眼中寒光一闪,语气也冷了几分:“那些想取你性命的人,可不会因为你仁善就对你手下留情。”

张炀面色平静,缓缓点头:“晚辈明白了。”

铜镜老者满意地点了点头,又轻抿一口酒,语气缓和几分:“但也切莫逞强。若你能顺利夺得星云寿果,自保而出,便已是莫大功劳。至于其他奇物机缘,能取则取,量力而行。”

小主,

他话音一转,神色忽然一肃,语气低沉下来:“还有一点……若你在天星宫内察觉异动,尤其是星象紊乱、宫阙震颤之时——切记,不可贪战,立刻退避。”

张炀一怔,沉声问道:“前辈是担心……天星宫内将有变故?”

铜镜老者望向远处,神色沉凝,语气低沉幽深:“天星宫之事,远比你我眼见的复杂得多。有些东西……沉睡得太久了,久到我们都忘了,它还活着。”

说完这句不着边际却隐含警示的话,老者便不再多言。张炀见状,也不再追问。

院中一时寂静,只听灵酒在玉盏中轻轻晃动,映着夜色,折出粼粼微光。

而张炀,却缓缓攥紧了掌心。

沉默片刻后,张炀再次轻声开口:“前辈,不知这天星宫……其来历究竟为何?”

铜镜老者缓缓从玉盏中收回目光,似自往昔岁月中回神,轻轻将玉盏搁于几案,唇角微扬,笑意淡然,语气悠远道:“天星宫啊……小友又知晓几分旧事?”

张炀挠了挠头,神情郑重,道:“晚辈所知有限,只听闻那位天星宫宫主被尊为‘大贤师’。传言在其未曾出世之时,整个人族九州仍由大禹皇朝统御,法度统一,四海归心。”

他略一停顿,复又说道:“据说那位大贤师天生异象,得天地感应,获‘天授真经’,悟道而入道。自筑基至化神,仅耗四百余载,乃人族有史以来最迅捷之登境者之一。其后行迹九州,救民于灾厄之间,布施于黎庶之中,广开法坛,传道讲经,其声名一时无两,犹如烈日当空。”

“再之后,大贤师不知因何缘由,于玉州偏隅闭关百年。出关之日,便高宣立宗,创立天星宫,广收门徒。天下俊彦仿佛受其道韵感召,纷纷投其门下。九州英才,无不以拜入天星宫为殊荣。”

“短短百余年间,天星宫便如星火燎原,崛起于群雄之中,一跃而成四州至尊道统,竟能与大禹皇朝分庭抗礼,鼎足而立。”

“但也不知为何,自那天星宫风头最盛之时起,忽而接连遭劫,宫中多处起火,传言乃是同门叛乱。紧接着,大禹皇朝大军压境,声势浩荡。”

张炀微微皱眉,续道:“据传那位大贤师知晓已无力回天,便以通天之法,将整座天星宫封入虚空,自此再无踪迹。天星宫自此淡出世间,成为传说。而大禹皇朝也在那之后急转直下,元气大伤,统御九州之力日渐式微,最终分崩离析,天下九分,动乱迄今。”

铜镜老者听罢,笑着轻轻鼓了两下掌,语气调侃中带着欣赏:“你这小子,倒也记得分明,说得与那些老旧史册中所载别无二致。”

张炀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晚辈这些年四处游历,偶有耳闻……不过终究都是些零碎之语,未敢妄断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