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但不管是谁,这里的防御体系,绝对不是缅国自己能搞出来的...”
两个小时后,两人回到一处隐蔽在山林的小木屋里,开始整理装备。
科林把望远镜塞进胸前的内兜,又拿出一把消音弩,那是他根据二战时期的军用弩改装的。
弩箭头上涂了足量的氯胺酮,射中目标后三十秒就能让人失去意识,他还带了三发弩箭,用防水油布裹好,系在腰后。
陈奎则把环首刀解下来,仔细检查了刀刃,又从床底下拖出一个帆布包,里面是几块压缩干粮、一个军用水壶、一卷纤维绳。
还有一副简易的潜水面罩,那是他为了应对河流准备的,橡胶材质,带着一根长长的呼吸管。
“把多余的东西都留下。”
陈奎把帆布包扔给科林。
“只带三天的干粮,水壶装满水,纤维绳必须带,万一从树上掉下来能保命。”
科林点了点头,把没用的东西(包括备用的电池,他的夜视镜用的是锌锰电池,60 年代的技术,续航只有八个小时),还有多余的匕首 ,都塞进木屋角落的隐蔽处,用腐叶盖好。
他又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无线电对讲机,试了试信号,只有滋滋的杂音。
“曼德勒那边信号不好,联系不上曼森。”
他皱了皱眉,随后又把对讲机也留下了。
“只能靠我们自己。”
两人收拾妥当,陈奎走在前面,脚步轻得像猫。
他的功夫练了二十多年,“踏雪无痕” 虽做不到,但在雨林里行走,能把脚步声压到最低。
每一步都踩在落叶最厚的地方,膝盖微屈,缓冲身体的重量,避免树枝断裂的声音。
科林跟在后面,学着陈奎的样子,手指时不时扶一下身边的树干,保持平衡。
雨林里很静,除了雨声和偶尔的鸟叫,几乎听不到别的声音。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他们来到了望天树林的边缘。
这里的每一棵望天树的树干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树皮粗糙,布满了沟壑,正好能用来攀爬。
陈奎抬头看了看树冠,深吸一口气,双手扣住树皮的沟壑,双脚蹬着树干,像壁虎一样往上爬。
他的动作很稳,每爬一米,就会停下来,侧耳听一会儿,确认没有动静,再继续往上。
科林紧随其后,他的攀爬技巧不如陈奎,但胜在谨慎,每一步都抓牢了才敢动。
四十多米的高度,两人爬了足足十多分钟。
到了树冠层,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头顶是灰蒙蒙的天空,脚下是密密麻麻的树叶,远处的雨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陈奎蹲在一根粗壮的树枝上,身体伏低,感受着周围的动静。
“怎么样?”
科林也蹲了下来,压低声音问。
陈奎摇了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疑惑。
“奇怪,这里的危险感比地面弱很多,但还是有... 就像远处有什么东西在盯着我们。”
他顿了顿,指向东北方向。
“目标在那边,大约还有五公里,我们沿着树冠走,尽量别碰断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