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风起青萍

自静室密谈后,尼山书院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

玉兰谨记马文才的“三要”原则——绝密、如常、疏远。

她强忍心痛,收起了所有对“祝公子”的特殊关怀,那些精心准备的点心、邀约赏花的帖子、探讨诗画的借口,统统消失了。

即便在课堂或廊下偶遇,她也只是垂下眼睑,微微颔首,便匆匆避开,仿佛祝英台是什么洪水猛兽。

那刻意维持的平淡疏离,比以往的热切更让祝英台感到不安和愧疚。

祝英台敏锐地察觉到了玉兰的变化。

她心中如同压着一块巨石,既庆幸玉兰似乎没有告发之意,又因对方的疏远和那日崩溃的眼神而备受煎熬。

她几次想寻机会向玉兰解释道歉,哪怕只是苍白无力的辩解,但玉兰总是巧妙地避开,根本不给她任何单独交谈的机会。

这种无声的冷漠,比责骂更令人难受。

而更让祝英台心力交瘁的是,书院里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梁山伯的风言风语。

起初只是些零星的窃窃私语,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对院长千金玉兰小姐心存非分之想,甚至有人“亲眼所见”。

他曾在僻静处试图接近玉兰小姐,行为孟浪。流言绘声绘色,细节逼真,迅速在学子间传播开来。

梁山伯本人还懵然不知,他依旧每日埋首书卷,只是偶尔会觉得周遭看他的目光有些异样,同窗们似乎也不如以往热络,甚至有人在他经过时发出意味不明的嗤笑。

他虽木讷,却也并非毫无知觉,只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愈发沉默寡言。

祝英台却听得心惊肉跳!她深知梁山伯的为人,绝不可能做出此等事!

这流言来得蹊跷恶毒,分明是要毁他清誉!

她试图为他辩解,但每当她开口,那些传播流言的人便用一种暧昧又怜悯的眼神看着她,仿佛在说“祝公子你被他憨厚外表骗了”。

甚至有人“好心”劝她:“祝兄,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你还是离那梁山伯远些为好,免得被他牵连。”

祝英台又急又气,却无力阻止流言的蔓延。她隐隐觉得,这一切似乎都与那日玉兰撞破她身份有关,却又理不清头绪。

这日午后,山长召集所有学子于明伦堂,面色凝重。

原来,朝廷有一批重要的文书需抄录副本,任务繁重紧急,需抽调部分字迹工整、细心可靠的学子协助,限期完成。

此事关乎书院声誉,若有差错,必将严惩。

负责此事的,恰是素以严苛古板着称的陈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