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哥,这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监测?那我们就不用凭感觉浇水施肥了?”专家笑着点头:“不仅如此,棚里还能提前预警病虫害,你们手机上装个APP,就能收到提醒,比老经验靠谱多了。”
回到李家庄,叶尘和郑蓉帮着起草合作社章程,明确“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收益按土地占比和劳动贡献分配;
同时,联系苏州的商超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草莓成熟后,商超按每斤1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若市场价格高于15元,按市场价结算。
“我们家有两亩地,我想入社!”李明亮第一个报名,接着,之前犹豫的农户也纷纷举手——有技术支持,有销路保障,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合作社成立当天,叶尘用“乡业适配令”在村头的空地上搭建起首个“智能种植监测棚”,淡青色的仙力沿着棚架流转,棚内的传感器开始实时采集数据,手机APP上清晰显示着“土壤湿度25%,需浇水;温度22℃,适宜生长”。
接下来的一个月,叶尘和郑蓉跟着农户一起翻地、育苗、搭棚。李明亮之前种草莓的失败经验成了“活教材”,他带着农户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给草莓苗疏花、套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APP视频连线专家。当第一茬草莓鲜红饱满地挂在枝头时,苏州商超的采购车准时开到了村口,看着一筐筐草莓被装上货车,拿到手里的现金,李明亮笑得合不拢嘴:“这一茬草莓,我家两亩地赚了三万多,比在城里打工三个月挣得还多!”
消息传开,村里没入社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50亩,还吸引了3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他们学着用手机直播草莓采摘的场景,直播间里,“新鲜采摘的草莓,现摘现发”的字样吸引了不少网友下单,短短一周,线上销量就超过了线下。
竹溪村:老竹篾编出新花样
叶婉清蹲点竹溪村时,非遗传承人周福海正对着一堆没人要的旧竹篮叹气。“周大爷,咱们这竹编手艺是宝贝,就是得换个花样。”叶婉清带来的年轻设计师小夏,拿着几张竹编背包、台灯的设计图,蹲在周福海身边比划,“您看,把竹篾编得细一点,编成这种波浪纹,再配上皮质的肩带,年轻人肯定喜欢。”
周福海半信半疑地拿起竹篾尝试,手指有些僵硬——几十年的老手艺,突然要改,心里没底。叶婉清见状,帮着找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跟着周福海学基础竹编,小夏则手把手教他们按设计图编织。“这竹编台灯的灯罩,要编得疏密均匀,不然透光不好。”小夏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快,没几天就编出了第一个样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合作社注册当天,叶婉清帮着在村里的老作坊里搭起了直播间,墙面刷成米白色,挂着编好的竹编产品,周福海和年轻人轮流当主播。第一次直播时,直播间里只有十几个观众,周福海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还是叶婉清在一旁提醒:“周大爷,您给大家讲讲这竹编的工序,编一个竹篮要多少道手序?”
“编一个竹篮,要经过选竹、破篾、煮篾、编织、打磨五道工序,光是破篾,就要把一根竹子分成几十根细篾,每根篾都要一样宽、一样薄。”周福海的话匣子打开,手里还演示着破篾的动作,直播间的观众渐渐多了起来,有人问:“大爷,这竹编背包怎么卖?我想给我妈买一个。”“这竹编台灯有现货吗?我家装修想用来当装饰。”
第一个月,直播间卖出了300多件竹编产品,收入超过5万元。周福海拿着分红,激动得眼眶发红:“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还能这么赚钱!”村里的年轻人也动了心,之前在外打工的周明辉特意回来,跟着周福海学竹编:“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学手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二、中部试点:红石村的苹果园与茶岭村的茶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