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试点落地耕沃土,乡野初萌新活力

红石村:苹果树下的“新希望”

柳若雪与沈清薇蹲点红石村时,村民张强正对着自家荒芜的果园发呆——之前种苹果失败的阴影,让他迟迟不敢再尝试。“张强,这次不一样,有专家指导,还有互助基金支持,咱们先小面积试种。”柳若雪带来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专家在果园里仔细查看土壤,给出了“矮化密植”的种植方案:“这种苹果树长得矮,方便管理,产量比传统品种高30%,而且抗病性强。”

沈清薇帮着张强申请了“乡村创业互助基金”的5万元低息贷款,用来购买树苗和肥料。专家每周下乡一次,教村民修剪树枝、疏花疏果,柳若雪则用“乡业适配令”在果园里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监测土壤的肥力和湿度,提醒村民及时施肥浇水。

“之前种苹果,不知道什么时候疏花,结果果子长得又小又密,现在听专家的,每根枝条只留3-5个花,果子果然长得大了。”张强拿着剪枝剪,熟练地修剪着树枝,旁边的几个村民跟着学习,时不时提问:“张哥,这剪枝的角度有讲究吗?”“当然有,要斜着剪,这样伤口不容易积水,不容易生病。”

除了苹果,柳若雪还帮着村里规划了“林下经济”——在苹果园里套种丹参。“丹参耐旱,和苹果树互不影响,而且丹参的根能改良土壤,一举两得。”沈清薇联系了县里的药材收购商,签订了收购协议,“丹参成熟后,收购商按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一亩地能赚2000多块,加上苹果的收益,一亩地的收入能翻好几倍。”

村民张翠花看着果园里绿油油的苹果苗和丹参,脸上露出了笑容:“之前我还担心儿子创业又失败,现在看来,这次有希望了!等苹果熟了,我要多摘点,给城里的亲戚送点尝尝。”

茶岭村:机器响起来,茶香飘出去

苏瑶蹲点茶岭村时,村民陈建军正对着自家的手工炒茶锅发愁——手工炒茶费时费力,一天只能炒10斤茶叶,价格还卖不高。“陈叔,我们帮合作社联系了茶叶加工企业,租赁他们的机器,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好,产量也高。”苏瑶带来的企业技术人员,正在村里的旧仓库里安装炒茶机、揉捻机,“这台炒茶机,一天能炒50斤茶叶,而且温度可控,炒出来的茶叶颜色均匀,香气浓郁。”

陈婷婷从城里回来,帮着成立“茶叶种植加工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的100多亩茶园。“之前村里的茶园都是散户种植,管理不统一,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现在合作社统一施肥、统一采摘标准,茶叶品质提高了,企业愿意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0元的价格收购。”陈婷婷一边给村民培训采摘技术,一边说,“采摘茶叶要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能采老叶,不然会影响茶叶的口感。”

机器炒茶的第一天,村里的老人都围过来看热闹,看着新鲜的茶叶倒进炒茶机,不一会儿就飘出浓郁的茶香,大家都忍不住感叹:“这机器就是厉害,比手工炒得快多了!”炒出来的茶叶被装进统一的包装,印上“茶岭村”的品牌 logo,送到企业的仓库,陈建军拿着第一次机器加工茶叶的分红,激动地说:“这机器炒茶就是好,我家5亩茶园,之前手工炒茶一年赚2万多,现在机器加工,一年能赚4万多!”

苏瑶还帮着村里规划了“茶旅融合”项目,在茶园旁建了两间民宿,搞“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周末,城里的游客来到茶园,跟着村民采摘茶叶,体验炒茶的乐趣,晚上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这周末来了20多个游客,光采摘体验就收入了3000多块,民宿的房间也都住满了。”陈婷婷笑着说,“没想到我们村的茶园,还能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西部试点:黄土村的蔬菜棚与苗寨村的彩衣舞

黄土村:雨水浇出“致富菜”

吴莲与苏晴蹲点黄土村时,村民李建国的大棚蔬菜正因为缺水而蔫蔫的。“李哥,别着急,我们帮村里建雨水集蓄池。”吴莲带着村民在山坡上选址,用“乡业适配令”的仙力探测地下水位,确定了蓄水池的位置。村民们投工投劳,不到半个月,一个能容纳500立方米的雨水集蓄池就建好了,旁边还安装了“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这系统真方便,手机上点一下,就能给大棚浇水,还能控制水量,不浪费水。”李建国拿着手机,看着大棚里的蔬菜喝饱水后重新变得绿油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吴莲还帮着联系了县城的“农产品集散点”,合作社每天把蔬菜运到集散点,再由集散点配送给县城的超市和餐馆。“之前蔬菜运到县城,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容易坏,现在有了集散点,早上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送到超市,新鲜得很。”

除了大棚蔬菜,吴莲还帮着村里种上了谷子、糜子等耐旱作物。“这些作物耐旱,不需要太多水,而且营养价值高,城里的消费者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