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国当天就把情况反馈给了县服务中心,
第二天一早,技术专员就来到了李大叔的地里,经过检测,发现是土壤缺氮导致的。
“技术专员给我推荐了有机肥,还教我怎么施肥,现在谷子已经开始长个子了。”
李大叔笑着说,“有联络点在,我们遇到问题不用跑远路,很快就能解决。”
除了问题响应,联络点还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管理,比如记录社员的劳动情况、核算分红、组织社员开会等。
“每个月的1号,我们都会在联络点开社员大会,
公布上个月的销售情况和分红方案,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放心。”
马建国说,“现在合作社的社员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1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58户,大家都愿意跟着合作社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培育“乡土人才库”:让手艺技能“代代相传”
“产业要持久,人才是根本。如果没有年轻人接手,再好的产业也会慢慢衰落。”
叶婉清拿着一份《乡村人才培育三年计划》,走到图谱前,
“我们通过‘学校培育+师徒传承+项目实践’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乡土人才库’,
目前已经培育各类人才1.2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到了72%。”
1. 乡村手艺学校:传统技艺“焕新颜”
在浙北县的“乡村竹编手艺学校”,一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里,传来了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
教室里,72岁的周福海正坐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根毛竹,演示如何破篾:
“破篾要先找对竹节的方向,用刀轻轻划开一个小口,然后顺着纹路慢慢分开,力道要均匀,不然竹篾会断……”
他的身后,20多个年轻人正跟着他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破篾,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眼神里满是专注。
这所学校是由周明辉牵头创办的,学校的师资既有像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也有从设计学院聘请的年轻设计师。
“我们学校不仅教传统竹编技艺,还教现代设计理念和电商运营知识,让学生既能掌握手艺,又能把产品卖出去。”
周明辉说,“之前很多年轻人觉得竹编是‘老古董’,赚不了钱,不愿意学。
现在我们通过设计创新,把竹编做成台灯、背包、装饰品等,产品深受年轻人喜欢,
销路越来越好,想学竹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22岁的林晓雨是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她之前在杭州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听说家乡办了竹编手艺学校,特意回来报名。
“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难,竹篾又硬又滑,经常把手划破。
但看到周大爷编的竹编产品那么好看,又能赚钱,就坚持了下来。”
林晓雨拿着自己编的第一个竹编台灯,脸上满是自豪,
“这个台灯已经被一家文创店预订了,卖了280块钱,这是我靠自己的手艺赚的第一笔钱!”
现在,林晓雨已经毕业,留在了学校当助教,
还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竹语”竹编工作室,专门设计和销售个性化竹编产品。
“我们的工作室每月能卖出300多件产品,收入超过5万元。”
林晓雨说,“接下来,我们想把竹编和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
在景区开一家体验店,让游客自己动手编竹编,感受竹编的魅力。”
在黔东南县的“侗族刺绣手艺学校”,情况也同样火热。
学校里,侗族老艺人王秀英正带着一群妇女和年轻人学习刺绣。
“刺绣要注意针脚的密度,每厘米要绣8到10针,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饱满。”
王秀英一边说,一边手把手地教一个年轻姑娘刺绣,
“你看,这个针脚要向上挑一点,这样颜色过渡才自然。”
23岁的杨晓燕是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她之前在贵阳的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去年听说村里要办刺绣手艺学校,毅然辞职回村。
“我们侗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之前因为样式陈旧、销路窄,
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杨晓燕说,
“现在我们和民族大学的设计专业合作,让学生来村里实习,帮助我们设计新样式,还通过直播带货把绣品卖向全国,
现在刺绣不仅能赚钱,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潮流手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了。”
学校开办一年多来,已经培养了200多名刺绣人才,
其中150多人留在了村里的合作社,50多人自己开了工作室。
“我们的绣品现在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
杨晓燕笑着说,“接下来,我们想把刺绣和教育结合起来,
在村里的小学开设刺绣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刺绣,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2. 师徒传承计划:“土专家”带“新徒弟”
在豫西县的红石村,张强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在苹果园里巡查,
他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苹果的生长情况:
“这棵树的果子有点密,下周要进行第二次疏果,每个枝条只留2到3个果;
那棵树的叶子有点发黄,可能是缺钾,要及时施肥……”
这些年轻人是张强的“徒弟”,他们都是周边村庄的村民,想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我之前种苹果失败过,走了很多弯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在把这些经验传给他们,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张强说,“我们的师徒传承不是简单的‘师傅教、徒弟学’,而是‘手把手教、跟着做’,
徒弟们要跟着我在果园里蹲点,从育苗、种植、修剪到采摘、销售,
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参与,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术。”
小主,
25岁的王浩是张强的大徒弟,他之前在郑州的一家工地打工,
去年回来跟着张强学种苹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连苹果树的品种都分不清。
张强哥耐心地教我,从怎么选苗、怎么挖坑、怎么浇水,到怎么修剪、怎么疏花、怎么防病虫害,每个环节都教得很仔细。”
王浩说,“现在我已经能独立管理5亩苹果园了,今年我的苹果园挂果了,预计能收入3万多块钱。”
现在,张强已经收了8个徒弟,其中6个已经能独立管理果园,2个正在学习中。
“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苹果种植人才,让周边的村庄都能种出优质苹果,
形成产业带,让大家都能赚钱。”张强说,
“接下来,我想和豫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一个苹果种植实训基地,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在皖中县的茶岭村,陈婷婷也在带着几个年轻人学习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
“茶叶种植要注意土壤的酸碱度、光照和水分,加工要注意杀青的温度和时间、揉捻的力度……”
陈婷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认真,时不时提问。
“我之前在城里的茶叶公司工作,积累了一些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经验,现在把这些经验传给他们,
希望能帮助他们把茶叶种得更好、加工得更精,卖出更好的价钱。”
陈婷婷说,“我们的师徒传承还包括市场运营知识,我会教他们怎么对接客户、怎么谈判、怎么维护客户关系,
让他们不仅能种好茶、加工好茶,还能卖好茶。”
3. 项目实践基地:实战中“练真功”
在苏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一群学生正在李家庄的草莓大棚里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测量草莓的甜度,
有的在记录草莓的生长情况,有的在帮农户采摘草莓。
“我们不仅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实践基地进行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
学生王强说,“我之前在学校里学过草莓种植技术,但到了大棚里才发现,实际情况比书本上复杂得多,
比如病虫害的防治,书本上只讲了方法, 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
这个实践基地是学校和苏南县“乡业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的,基地里有草莓大棚、蔬菜大棚、果园等,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乡村振兴人才,
让他们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