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已经有1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践,
其中50多名学生已经和当地的合作社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后将直接到合作社工作。”
在陇东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电商实践基地”,
学生们正在帮黄土村的合作社直播带货。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陇东的小米,颗粒饱满,煮出来的小米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学生李娜拿着一袋小米,在镜头前热情地讲解着,她的身后,几个学生正在打包订单。
“我们通过直播带货,已经帮黄土村的合作社卖出了5000多斤小米,收入超过4万元。”
李娜说,“直播带货不仅能帮助农户卖出产品,还能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打造“青年归巢地”:让留乡生活“有滋有味”
“要让年轻人真正留在乡村,不仅要让他们能赚钱,
还要让他们在乡村生活得有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
苏晴拿着一份《乡村青年服务提升计划》,温柔地说,
“我们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完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措施,
打造‘青年归巢地’,让年轻人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
1. 建设“青年之家”:休闲娱乐“有去处”
在李家庄的“青年之家”,一栋两层小楼里热闹非凡。
一楼的图书角里,几个年轻人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书架上摆满了农业技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健身房里,有人在跑步、有人在举哑铃、有人在打乒乓球;
放映厅里,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起看电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之前村里没有年轻人,我回来后觉得很无聊,每天除了在合作社干活,就是在家玩手机。”
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现在有了‘青年之家’,我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健身、看电影,
还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聊天、打牌、唱歌,生活充实多了。”
“青年之家”不仅是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还是他们交流学习、创业创新的平台。
“我们经常在‘青年之家’组织创业分享会,
小主,
请村里的创业能手和外面的专家来讲课,分享创业经验和市场信息。”
王亮说,“上次我们邀请了一位电商专家来讲课,教我们怎么开网店、怎么运营直播,
现在我已经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我们村的草莓,每月能赚2000多块钱。”
在苗寨村的“青年之家”,情况也同样热闹。
一楼的手工坊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跟着老艺人学习苗族蜡染技术;
二楼的创客空间里,一群年轻人正在讨论苗族服饰的设计方案;
楼顶的露台上,有人在喝咖啡、有人在晒太阳、有人在聊天。
“‘青年之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一起成长。”
苗寨村的青年王小龙说,“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苗族服饰设计团队,
设计出了10多款新样式的苗族服饰,通过直播带货卖得很好。”
2. 改善基础设施:生活便利“不打折”
在石崖村,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里,马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灯火通明;
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已经铺设完成,村民们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
村里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村民们随时随地都能上网。
“之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根本没法走;
喝水要去几里外的河里挑,很不方便;上网更是奢望,手机信号都很差。”
石崖村的青年马小明说,“现在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网络也有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
除了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村里还建了卫生室、超市、快递点等。
“村里的卫生室配备了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在村里就能看病,不用跑远路。”
马小明说,“村里的超市里商品齐全,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价格和城里一样便宜;
快递点就在村口,我们网上买的东西几天就能到,很方便。”
在侗寨村,村里的吊脚楼进行了翻新,外墙刷成了白色,屋顶盖着蓝色的瓦片,看起来既古朴又整洁;
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每天早上和晚上,村民们都会来这里健身、跳舞;
村里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汽车,大多是年轻人买的。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方便,我们都愿意留在村里。”
侗寨村的青年杨晓燕说,“之前我在城里打工,觉得城里的生活好,
现在回到村里,觉得村里的生活比城里还舒服。”
3. 完善公共服务:后顾之忧“有人管”
在李家庄的幼儿园,一群孩子正在操场上玩耍,他们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玩积木。
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村的幼儿园是去年建的,配备了专业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孩子们在这里能接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
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我儿子今年3岁了,在幼儿园里很开心,学到了很多东西。
之前我担心村里的教育不好,想把儿子送到城里去上幼儿园,现在不用了,在村里就能上很好的幼儿园。”
除了教育,村里的养老服务也很完善。在李家庄的养老院,
几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护理人员正在给老人喂水、捶背。
“养老院里的环境很好,有空调、热水器、电视等设施,护理人员很贴心,照顾得很周到。”
李家庄的老人李大爷说,“我儿子在村里的合作社干活,平时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把我送到养老院,他很放心,我也很开心。”
在医疗方面,村里的卫生室和县城的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村民们在村里就能享受县城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
“上次我奶奶生病,村里的医生通过远程会诊,联系了县城医院的专家,专家给奶奶制定了治疗方案,
奶奶在村里的卫生室就接受了治疗,很快就康复了。”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
“现在我们村里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了。”
四、乡野新画卷:留住的是青春,扎根的是希望
一年后的初秋,叶尘带领九人团队再次踏上巡乡之路。在东部的李家庄,连片的草莓大棚里,年轻人正在采摘草莓,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中部的桃园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装箱;
在西部的石崖村,金黄的谷子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谷子,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在李家庄的村委会,村支书李建国拿着一份成绩单,激动地说:
“我们村现在有56名年轻人留乡创业就业,成立了3个合作社,种草莓、小番茄、黄瓜,每年的收入超过了20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
小主,
比之前翻了两番!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说,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在桃园村的苹果园里,村支书张大山笑着说:“我们村现在有32名年轻人留乡,种苹果、搞旅游,
每年的收入超过了15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
我们还建了3家民宿,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都很多,民宿的房间都要提前预订。
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说,现在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留在村里很有前途!”
在石崖村的谷子地旁,村支书马建国说:“我们村现在有23名年轻人留乡,种谷子、糜子、中药材,
每年的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
我们还建了雨水集蓄池和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了缺水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庄稼长得很好,年年丰收。
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他们说,现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
叶尘站在黄土村的山坡上,看着远处连片的谷子地和深山里的吊脚楼,心里感慨万千。
“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全国2000多个村庄,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域覆盖,终于实现了‘乡村青壮年留乡有业、增收有望’的目标。”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众人,“但这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解决乡村教育、养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让乡村变得更美好,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上,照亮了连片的庄稼地和错落有致的村庄,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跨越山河的乡村振兴行动,不仅留住了乡村的青壮年,更留住了乡村的希望与未来。
而九忆居的九人团队,也将继续带着初心与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温暖而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