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所说的“好的”,就是牌坊街二巷那家闻名遐迩的老字号粿条店。三人找了一张靠墙的方桌坐下,詹晓阳熟门熟路地点了三份招牌的牛肉炒粿条,外加一份热气腾腾的鱼头汤。当炒得镬气十足、牛肉鲜嫩、粿条爽滑的炒粿条和奶白色、香气四溢的鱼头汤端上桌时,诱人的香气瞬间激活了疲惫的味蕾。
詹晓阳一边给两位女生递筷子,一边半开玩笑地说:“快吃,吃啥补啥。这粿条管饱,鱼头汤补脑,咱们这脑子今天可是超负荷运转了,得好好犒劳一下。”
刘小惠和林珊珊都被他逗笑了。一顿简单却美味的午餐,不仅填饱了肚子,更缓解了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精神紧绷。
吃完饭,詹晓阳严格执行他的“备考计划”。他坚决要求刘小惠和林珊珊回宿舍午睡:“中午必须休息,哪怕睡不着也要躺着,让神经放松下来,下午和晚上才有精力。”
他自己也回到宿舍,轻手轻脚地爬上床。宿舍里,同学们正在喧闹,他却能强迫自己屏蔽掉这些干扰,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上午背诵的药理学要点,直到意识渐渐模糊,陷入短暂的深度睡眠。
下午两点半,教室。阳光透过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詹晓阳摊开空白的草稿纸,拿起笔,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战役——默写。他闭目凝神,努力回忆上午背诵的所有内容,然后将它们一字一句地落实到纸上。这是检验背诵效果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方式。写不出来的时候,他会用力攥紧笔杆,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顺利写下一大段时,他眼中会闪过如释重负的光芒。整个过程,他心无旁骛,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那张等待填满的纸。
傍晚时分,夕阳给校园披上一层暖金色的外衣。詹晓阳再次独自一人出现在了那家熟悉的鹅肉汤摊。重复着和昨天几乎一模一样的流程:熟稔地和大家打招呼,然后对账单、收钱、交鹅肉款,分发提成和利是钱。整个过程冷静、迅速、不着痕迹。
说是利是钱,其实就是当日的工钱。他不想让大人们尴尬,好几十岁的人了给一个将满十八岁的毛头小子打工,所以詹晓阳从一开始就叫它利是钱。
吃过简单的快餐晚饭,詹晓阳就回了晚自习的教室,詹晓阳再次投入到与药理学知识的搏斗中。这一次的默写,比下午更加系统,他试图构建起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下课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立刻冲回宿舍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而是在操场上慢跑了一会。让身体出汗,让大脑暂时放空,这是他独特的放松方式。
然后,他去小卖部买了瓶可乐和一些坚果。可乐是他自己喝的,可乐里有糖分,可以促进糖代谢恢复能量。
前世里詹晓阳就是经常喝可乐最后四十多岁血糖就高了。
晚上准时来到了约定的夜读地点——水房。刘小惠和也已经到了,詹晓阳把坚果仁递给她们,说一会疲惫了可以吃点坚果仁,恢复大脑供养。
夜读的氛围与晨读又有所不同。夜晚更加安静,也更加容易感到疲惫。但三个人互相监督,互相提问,互相解答疑难。当一个人思路受阻时,另外两人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启发;当一个人感到气馁时,另外两人会用自己的坚持给予鼓励。那些枯燥的药名、复杂的生化途径、艰涩的英语长句,在三个年轻生命的共同砥砺下,似乎也不再那么面目可憎。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靠得很近,低声的讨论和偶尔因为攻克一个难题而发出的轻微笑声,成了寒冷冬夜里一抹温暖的亮色。
刘小惠的眼神就没离开过詹晓阳,使得她常走神。这个“老乡好”干事很拼命,没像学习起来一样认真拼命。
时间又走到了午夜,他们才收拾好书本,结束这一天漫长而充实的“备考计划”。
回到宿舍,大多数室友已经准备就寝还有个别同学打着手电筒在看书。詹晓阳轻手轻脚地洗漱,躺到床上。他没有立刻睡着,而是在黑暗中睁着眼睛,回顾这一天:凌晨的接货、清晨的搬运、古庙的背诵、午间的美食、下午的默写、傍晚的“任务”、晚上的夜读……每一项都按计划完成,紧张、充实,甚至有些机械,但却充满了一种掌控自己命运的踏实感。
这不禁让他想起在前世也有过类似于现在的场景。那会他刚创业,全国各地的跑,记得有一回一天的时间里历经了好几个城市:清晨从首都出发,先到了附近的燕郊,上午忙完后坐高铁奔到了苏州,在苏州短暂停留后又杀到了昆山,没有休息直接给昆山合作商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一直到傍晚,晚饭也没来得及吃,转车到了上海虹桥机场,搭飞机飞回羊城机场,到了羊城机场后再打的士回番禺的住处,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他很怀念前世奋斗的那段日子。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翻了个身,强迫自己停止思考,尽快进入睡眠,因为明天凌晨,闹钟依旧会准时响起,新一天的循环,又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