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忠正式归附,并被陈暮表为鹰扬中郎将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荆北三郡,也传到了南面刘备和东面孙权的耳中。反应自是各异,刘备扼腕叹息,孙权则对陈暮这招“虎口夺食”更加高看了一眼。
而对于襄阳内部,尤其是军队系统而言,黄忠的加入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这支新附的、带有浓厚荆州本土色彩的部队,无缝融入以曹军北方精锐为骨干、文聘部为补充的荆北防御体系之中。
陈暮对此早有考量。他没有急于将黄忠的千余部众打散重编,而是以其为基础,补充部分兵员和装备,单独成立一军,号为“鹰扬营”,由黄忠全权统领,驻扎在襄阳城南,与张辽驻城西、文聘控水军的布局形成三角呼应。此举既是对黄忠能力和诚意的信任,也是考虑到其部众刚经历败仗和转徙,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凝聚力以稳定军心。
同时,陈暮以刺史府名义下达了一系列整军命令。其一,由张辽总责,抽调各军精锐士卒,尤其是基层军官,进行轮训,重点演练步骑协同、城池攻防及野战应对。其二,命文聘加快水军重建,不仅要恢复巡逻、运输能力,更要具备在汉水及支流进行水战、阻敌登陆的能力。其三,责成王粲,全力保障军械打造与粮草储备,务必使库中箭矢、兵甲、粮秣达到可供三万大军半年之用的标准。
整军过程中,陈暮给予了黄忠充分的尊重和权限。军中议事,必请黄忠参与,认真听取其意见。涉及南部防务、尤其是针对刘备军战术特点的讨论时,更是多以黄忠的看法为主。黄忠感念知遇之恩,也是竭尽所能,将其多年在荆南与各方势力周旋、作战的经验倾囊相授,对张辽、文聘提出的北方骑兵战术、水陆配合作战等,也虚心学习,融会贯通。
这一日,校场之上,正在进行一场步骑对抗演练。张辽亲自指挥骑兵冲锋,而黄忠则指挥鹰扬营步卒结阵防御。面对骑兵奔雷般的冲击,黄忠沉着下令,盾牌手紧密衔接,长枪如林前指,弓弩手则依令进行分段射击,专射马匹而非骑手,有效迟滞了骑兵的冲击速度。虽最终阵型仍被训练有素的骑兵撕开缺口,但其展现出的韧性和针对性战术,让观战的陈暮、文聘等人频频点头。
演练结束,张辽策马来到黄忠面前,由衷赞道:“老将军用兵,稳如山岳,针对骑兵之法,更是老辣!辽受益良多!”
黄忠抱拳还礼,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张将军过誉了,骑兵冲锋之威,势不可挡,忠亦是勉力支撑罢了。还需向将军多多请教这骑兵运用之妙。”
看着场上相互切磋、气氛融洽的两位大将,陈暮心中欣慰。将帅和,则三军同心。黄忠这柄利剑,正在快速而平稳地融入荆北的军事体系,并且开始显露出其应有的锋芒。
军政之外,陈暮并未放松内政的巩固。他深知,强大的军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民生基础之上。随着夏收季节的临近,确保粮食丰收、稳定粮价、安抚流民,成为重中之重。
在王粲的主持下,各级官吏被充分调动起来。组织百姓抢收抢种,兴修水利,防范可能的旱涝灾害。陈暮再次展现出其重视民生的特质,他不仅时常过问农事,更是亲自处理了几起地方豪强试图趁夏收之际侵吞民田、压低粮价的案件,手段雷厉风行,将涉事豪强依法严办,并将其强占的田产发还原主或分给无地流民,赢得了底层百姓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