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势转乾坤

魏砥 柯哀的罐头 3339 字 12天前

曹操静静地听着,目光深邃。谋士们的意见,正反两方面都考虑到了。他心中亦是波澜起伏。陈暮的才能,他从未怀疑,甚至颇为欣赏。但欣赏之余,是日益加深的忌惮。这个年轻人成长得太快了,快到他有些措手不及。昔日那个在兖州、徐州需要他庇护的谋士,如今已成了一方诸侯,手握重兵,能与他最大的敌人周瑜、刘备抗衡而不落下风。

功高震主,尾大不掉。这是历代雄主都无法回避的难题。

良久,曹操终于做出了决断,他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果决:

“明远立此大功,不可不赏。传旨:晋镇南将军陈暮为前将军,假节钺,增食邑五百户,赐金百斤,锦千匹。黄忠晋讨逆将军,封关内侯,赏赐同前。其余将士,依功论赏,由荆州自行拟定,报朝廷核准。”

这是一个极其厚重的封赏,前将军位高权重,假节钺更是赋予了陈暮极大的临机决断之权。这既是曹操的气度,也是他的手段——用极高的名位,暂时稳住这头日渐成长的猛虎。

“至于其请援……”曹操略一沉吟,“准其所请一半。拨付粮草二十万斛,军械若干。另,从汝南大营调拨精锐步卒五千,由骑都尉吕贡率领,前往襄阳听候调遣。”

这吕贡,乃是曹操亲信吕虔之族弟,忠诚可靠。这五千兵马,既是援军,也是一步暗棋。

最后,曹操看向一直侍立在旁的曹丕,沉声道:“丕儿,替为父拟一道密令,送往宛城,交与夏侯尚。”

“是,父亲。”曹丕躬身应命。

密令的内容,无人得知,但所有人都明白,那必然是对陈暮更深一层的防范与制衡。

当朝廷的封赏旨意和援军、物资即将出发的消息传回襄阳时,陈暮恭敬地接旨,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感激。然而,在他转身的刹那,眼神深处却是一片了然与冷澈。

恩威并施,分权制衡。丞相的手段,他再熟悉不过了。

数日后,黄忠率领鹰扬营主力,押解着少量俘虏和缴获的军械,凯旋而归。

陈暮亲自率领襄阳文武官员,出城十里相迎。旌旗招展,鼓乐喧天,场面极为隆重。

当黄忠那风尘仆仆却依旧挺直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时,陈暮快步迎了上去。黄忠见状,急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抱拳道:“末将黄忠,幸不辱命!参见使君!”

陈暮双手将他扶起,用力握着他的手臂,目光诚挚地看着他:“汉升辛苦了!此战之功,非汉升莫属!若非老将军勇烈,我荆州危矣!快快请起!”

小主,

他亲自为黄忠牵马执镫,虽只是象征性地走了几步,却已是将黄忠的功勋和地位推到了极致。周围将士见此情景,无不感动,对黄忠的敬佩和对陈暮的忠诚,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黄老将军!黄老将军!”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黄忠这位戎马半生的老将,此刻也不禁虎目微红,心中激荡,再次躬身:“忠,愿为使君,为荆州,效死力!”

隆重的迎接仪式后,是盛大的庆功宴。襄阳城内,军民同乐,一扫战时的紧张气氛。

夜色渐深,将军府后宅终于恢复了宁静。

陈暮没有留在喧嚣的宴会现场,而是回到了崔婉的房中。窗外隐约还能听到远处的欢歌笑语,屋内却点着安神的熏香,一片温馨静谧。

崔婉的气色比前几日好些,正靠在榻上,就着灯光做着女红,是一件小小的婴儿衣物。陈暮走过去,坐在她身边,拿起那件柔软的小衣服,指尖摩挲着细密的针脚,眼中流露出为人父的柔和。

“今日见了黄老将军,真是威风凛凛,军中上下,无不钦服。”崔婉轻声道。

陈暮点点头:“汉升确是国之柱石。有此良将,是荆州之福。” 他放下小衣服,从怀中取出那方时刻携带的黑色砥石,在灯下仔细端详。温润的石头表面,似乎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压力与成功的反击,而更添了几分内敛的光泽。

“婉儿,你看这砥石。”陈暮轻声说道,像是自语,又像是在对妻子倾诉,“沙羡一把火,看似烧退了孙刘,暂解了危局。但这朝堂之上的暗流,许都来的‘赏赐’与‘援军’,还有那看不见的猜忌与制衡,才是新的、更复杂的压力。”

他握住崔婉的手,感受着她掌心传来的温度,目光坚定:“一波方平,一波又起。外部压力稍减,内部的博弈却才刚刚开始。我们就像这砥石,不能只在重压下坚守,更要在每一次磨砺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实,更加锋利。唯有自身足够强大,方能在这乱世漩涡中,立稳脚跟,守护住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荆州基业,还有你和未来的孩儿。”

崔婉依偎在丈夫肩头,听着他沉稳有力的心跳,心中那份不安渐渐被一种坚定的信任所取代。她知道,前路依然艰险,但只要夫妻同心,便能无惧风雨。

陈暮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周瑜的下一步会是什么?曹操的制衡将如何展开?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更快地整顿内政,强化水军,彻底消化荆南,将这块砥石,打磨得更加坚不可摧。

荆州的棋盘上,新的对弈,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