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瑜亮合谋

魏砥 柯哀的罐头 1736 字 13天前

文聘不在场,他的稳重意见由信使传达,但在这种“必胜”的氛围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就连一些文官,也认为这是扩大战果,进一步削弱江东的好机会。

王粲沉吟道:“周瑜非易与之辈,退兵之举,确有可能为诱敌之计。然,其内部流言四起,亦非空穴来风。孙权面临合肥压力,抽调周瑜兵力或粮草,也在情理之中。或许,是真有困难,故而退兵?”

崔琰则持重一些:“无论真假,我军新胜,贸然追击,若中埋伏,则沙羡之功,恐毁于一旦。不若稳守营寨,观其后续动向。”

这时,骑都尉吕贡忽然开口,他的声音带着一种中央特使特有的矜持:“前将军,末将以为,战机稍纵即逝。朝廷委任将军都督荆州,乃期望将军能扫平叛逆,安定东南。如今敌军显败象,若因迟疑而纵敌,恐……朝野会有非议,以为将军养寇自重。”

他这话语看似站在大局角度,实则隐含机锋,将“纵敌”与“养寇自重”联系起来,无形中给陈暮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若陈暮坚持不追击,恐怕许都那边,曹操的猜忌会更深。

陈暮端坐其上,目光扫过群情激昂的诸将,又掠过面色凝重的王粲、崔琰,最后在吕贡那张看似平静无波的脸上停留了一瞬。他心中清明如镜。

周瑜此举,九成是计。那散播的流言,那“仓促”的撤退,都透着一股精心策划的味道。目的在于诱使他派出水军主力,远离坚固的水寨,在江面上进行决战,或者落入其预设的埋伏圈。

然而,看透归看透,现实的压力却不容忽视。内部将士的求战之心,需要安抚,否则会挫伤锐气;外部来自许都的猜忌和吕贡隐含的威胁,更需要应对。若他坚持不战,不仅会寒了麾下将士的心,更会坐实曹操对他“拥兵自重”、“不肯尽力”的怀疑。

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的砥石,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冷静。这砥石,不仅要承受敌人的明枪,也要承受来自背后的暗箭。

良久,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陈暮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定下了基调:

“周瑜狡诈,退兵必是诱敌之计,不可不察。”

此言一出,主战派将领脸上顿时露出失望之色,吕贡眼中则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冷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陈暮话锋随即一转:“然,我军士气正盛,亦不可一味固守,堕了威风。且江东若真个退去,于我荆南亦非好事。”

他目光看向请战最为踊跃的那位裨将军:“这样吧,可派一支偏师,数量不必多,但需舰船轻快,士卒精锐,前出试探性追击。任务是探查江东军虚实,骚扰其撤退队列,若遇敌军埋伏,不可恋战,即刻撤回。主力水军,仍由文仲业统领,稳守巴丘、陆口大寨,不得妄动!”

他又看向吕贡,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吕将军,非是暮不愿尽力,实乃用兵之道,需持重为先。若因贪功冒进而致大败,则非但无以报效朝廷,反损朝廷威名。此中分寸,还望吕将军体谅,并回禀丞相。”

这一番安排,既考虑了风险,没有投入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内部求战和外部压力的需求,可谓权衡之举。

那裨将军虽然未能尽兴,但好歹得到了出战的机会,立刻抱拳:“末将遵命!定不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