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暮的使者带着新的提议,抵达了周瑜在陆口的大营。
此时周瑜正密切关注着北方的战事,同时也对刘备入驻公安后与陈暮的微妙互动心存警惕。接到陈暮“搁置争议,共御北敌”的提议,他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召来了鲁肃商议。
“公瑾,陈暮此议,虽不乏算计,然亦属实情。”鲁肃分析道,“曹操若平定西凉,其势更盛,下一个目标,必是南方。届时,单凭我江东或荆州,皆难独力抗衡。与其届时被动,不若趁此时机,暂缓与荆州摩擦,积蓄力量。”
周瑜负手立于江图前,冷哼一声:“陈明远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借我等之力牵制曹操,他好安心发展!西线保持现状?那甘兴霸在夷陵的努力岂不白费?”
鲁肃劝道:“非是白费。保持现状,亦是一种对峙与牵制,可防止陈暮毫无后顾之忧地壮大。且,维护航道安全之议,于我江东商旅亦有利。我以为,可予回应,表示原则同意搁置争议,共维江防,但具体细节,需慢慢商谈。以此拖住荆州,同时观北方之变。”
周瑜沉思良久,眼中锐光闪动:“便依子敬。回复陈暮,江东愿以大局为重。然,江陵之归属,终有一日需有个了断。至于合作细节……慢慢谈吧!”他打算利用谈判过程,继续探查荆州的虚实与底线。
各方动向陆续反馈回襄阳。周瑜的回应在预料之中,刘备那边对增加援助和有限开放铁矿表示感激,虽未明确表态联盟,但敌意明显减少。
陈暮站在书房窗前,手中握着徐元的密信副本和各方回文,心中感慨。徐元这面“镜鉴”,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局势的走向和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了更具远见的布局。
他再次取出那块黑色砥石,其上的纹理在灯光下愈发清晰。砥石之质,在于坚韧承压,亦在于在与磨刀石的碰撞中不断调整自身,最终磨砺出最适合的锋芒。而徐元,便是那面让他看清自身、看清局势的“镜鉴”。
“元直在许都,如镜映影;我在荆州,如石承压。镜与石,虽相隔千里,却相辅相成。”陈暮喃喃自语,“内有王粲、崔琰处理政务,外有文聘、黄忠统御军事,今又有元直之智镜高悬于北……这块荆州的砥石,方能在乱世洪流中,立得更稳,磨得更利!”
他深知,未来的路依然充满荆棘,曹操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孙刘的心思依旧难测。但有了内部的稳固,有了外部的微妙平衡,更有了徐元这样能提供关键视角的挚友,他有了更多的信心去迎接未来的风浪。
他将砥石贴近心口,感受着那份沉稳与坚定。镜鉴在怀,砥石在手,这荆州的棋局,他还要继续走下去,而且要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