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四方焦聚

魏砥 柯哀的罐头 2195 字 12天前

内侍接过国书,呈给孙权。孙权快速扫过,越看脸色越沉,看到最后,几乎要将那绢帛攥碎!国书中虽言辞不算激烈,但那通报战果、要求罢兵议和的姿态,以及隐含的以陆逊、凌统为质要求让步的意图,像一根根针扎在他的心上。

“陈明远倒是好大的口气!”孙权将国书狠狠拍在案上,目光如刀般射向韩洙和马谡,“占了孤的庐陵,擒了孤的大将,如今还要孤罢兵议和,天下可有此理?!”

马谡上前一步,拱手道:“吴侯明鉴。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庐陵之役,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我主陈公,素来仰慕吴侯雄才,不愿江东百姓再受兵燹之苦,故愿化干戈为玉帛。陆伯言、凌公绩,皆当世豪杰,我主心慕之,并未苛待。若吴侯亦有息兵之意,我等愿详谈具体条款,以期两家重修旧好,共保江南安宁。”

他这话说得漂亮,既点明了陈暮的实力和善意(未苛待俘虏),又把罢兵议和说成是避免百姓受苦,将皮球踢给了孙权。

孙权胸口剧烈起伏,他何尝不想立刻将这二人推出去斩了泄愤?但他更清楚,杀了使者容易,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文聘水军逼近建业,邓艾陆军威胁豫章的可怕局面。现在的江东,确实经不起另一场大战了。

他死死盯着韩洙和马谡,殿内气氛紧张得几乎要凝固。是战是和,就在他的一念之间。而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对于新遭重创的江东而言,都将是无比艰难的抉择。

许都,丞相府。

曹操看着手中来自南方的密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脸上看不出喜怒。台下,司马懿垂手恭立,眼观鼻,鼻观心。

“仲达,看来我们都小瞧了那个陈明远。”曹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庐陵一下,荆南尽入其手,孙权此番,可是伤筋动骨了。”

司马懿躬身道:“丞相明见。陈暮此人,隐忍善谋,麾下邓艾、庞统、文聘等皆非易与之辈。如今其势已成,据有交州、荆南,水陆兼备,已非疥癣之疾,实乃心腹之患也。”

“心腹之患……”曹操重复了一句,眼中寒光一闪,“他与孙权这一战,倒是帮了孤一个大忙,大大削弱了江东实力。只是,这头猛虎长成,日后恐更难制。”

“丞相所言极是。”司马懿道,“据报,陈暮已派使者前往江东议和。若孙权和议达成,则南方暂稳,陈暮便可全力经营内部,消化战果。其推行之科举、屯田,假以时日,必使其根基愈发稳固。”

曹操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扫过南方:“不能让陈暮如此顺利。孙权新败,惊惶未定,陈暮遣使议和,正中其下怀。和议很可能达成。”

他转过身,看向司马懿:“我们需做两手准备。其一,加紧密切监视刘备动向,绝不能让诸葛亮趁机南下摘桃子。其二,加大对交州内部的渗透,之前煽动蛮族叛乱虽未竟全功,但此法依然有效。另,可遣使前往江东……”

曹操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去‘慰问’一下我们那位吓坏了的孙仲谋,顺便,提醒他一下,是谁在合肥牵制了张辽,让他能‘安心’与陈暮交战。或许,我们可以‘帮助’他,看清与陈暮议和的‘危害’。”

司马懿心领神会:“丞相之意,是促使孙权即便议和,也心存芥蒂,难以真心与陈暮联合,甚至……暗中支持孙权,让其有底气提出更苛刻的议和条件,拖延或破坏和议?”

曹操微微颔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他们继续斗下去,才最符合我们的利益。至少,在孤解决刘备这个心腹大患之前,南边,不能太平静。”

一场围绕庐陵之战结果,牵扯到陈暮、孙权、曹操、刘备四方势力的更大棋局,正在悄然铺开。而此刻,风暴的中心,似乎暂时聚焦于那两名前往建业的交州使者,以及那两位被押送往泉陵的江东俘虏身上。他们的命运,将成为撬动未来局势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