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公子处事,日渐老练,已能总揽一方了。”赵云私下对桓阶感慨。桓阶也深表赞同:“假以时日,必为主公之良助,江东之福也。”
陈砥在荆南的作为,如同在为江东的西部版图奠定一块坚实的基石,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进取,更在于内政上的梳理与安定。
关中,五丈原蜀军大营。
诸葛亮站在营垒高处,望着北岸曹真森严的营寨,手中羽扇轻摇,面色平静,但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凝重。
马良静立一旁,他年约四旬,面容清雅,气质儒雅中带着干练,是蜀汉政权中除诸葛亮外,另一位以民政和外交见长的核心人物。此次随军,主要负责协调与羌胡部落关系及后勤调度。
“季常(马良字),陇右新附诸羌,安置得如何了?”诸葛亮问道。
马良躬身回答:“丞相放心,已按方略,择其首领授予官职,划分草场,并调拨部分粮种助其耕种。段谷之战后,羌人畏威怀德,目前尚算安稳。只是……所需钱粮颇巨,汉中转运,压力不小。”
诸葛亮微微颔首:“此乃长远之计,不可吝啬。稳住陇右,则关中侧翼无忧,我军方可全力与曹真周旋。”
然而,内部的暗流依旧涌动。李严因前期进展不如预期,又见诸葛亮采纳马良之策,重心似乎偏向稳扎稳打和经营陇右,对其“避战”的不满日益加深。加之此前司马懿散布的流言影响,军中关于“丞相怯战”、“欲耗空国力”的私下议论始终未能完全平息。
这一日,诸葛亮接到了一封来自成都的密信,是其留守的心腹所发。信中提及,近日成都坊间流传起一种新的说法,言江东陈暮之所以积极联盟,实则是想利用蜀汉牵制曹魏主力,其自身则趁机消化交州、荆南,积蓄力量,甚至有密探发现江东使者与李严将军部下有过“不同寻常”的接触……
这显然是司马懿“离间计”的升级版,更加具体,更具针对性。
诸葛亮将信纸递给马良。马良阅后,眉头微蹙:“丞相,此乃司马懿故技重施,然其用心险恶,直指李正方与江东,若处理不当,恐生内变。”
诸葛亮目光深邃:“李正方其人性矜,易为流言所惑。且其与江东,本无旧谊,唯有利益。司马懿此举,是看准了这一点。”
“是否需严查流言,或召李督当面澄清?”马良建议。
诸葛亮摇了摇头:“流言如风,难以根除。强行压制,反显心虚。至于李正方……此时召见,无异于火上浇油。”他沉吟片刻,“季常,你素来持重,且与江东使者太史享有过接触。由你出面,以商讨陇右羌事及粮草转运为名,宴请太史享,并‘恰好’请李正方作陪。席间,你需如此这般……”
诸葛亮低声吩咐一番,马良眼中露出了然之色,躬身领命。
数日后,马良在营中设宴,邀请太史享及李严。席间,马良与太史享谈笑风生,不仅详细讨论了双方在陇右情报共享、物资互通的可能性,还“不经意”间提到了江东近期在历阳、筑阳的奋战,以及对北伐坚定不移的支持态度。马良言辞恳切,太史享对答得体,充分展示了江东的诚意和力量。
李严在旁听着,面色变幻。他虽对诸葛亮有不满,但并非毫无大局观。亲眼见到江东使者的态度,听到江东在东西两线的实际战果,再对比那些虚无缥缈的流言,孰真孰假,心中自有了一杆秤。宴会之后,李严虽未完全消除对诸葛亮方略的疑虑,但对于联盟本身和江东的戒心,却减轻了不少。
诸葛亮此举,并未直接解释,而是通过马良的穿针引线,让李严自己去看、去听、去判断,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马良以其温和圆融的方式,成为了维系蜀汉内部稳定与吴蜀联盟的关键纽带。
许都,魏王宫内的气氛依旧压抑,但曹丕的情绪似乎稳定了一些。司马懿的“西守东和”以及离间之策,虽然短期内未见奇效,但至少让曹丕看到了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不再像之前那般焦躁无助。
“江东使者那边,情况如何?”曹丕揉了揉眉心,问向司马懿。
司马懿回道:“回大王,已按计划,选派了能言善辩之人,携带重礼,秘密前往建业。其使命并非求和,而是‘示好’与‘解惑’,向陈暮陈说我将战略重心置于西线的决定,并暗示愿与江东保持目前态势,甚至可在边境贸易上稍作让步,以麻痹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