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混元学院的“跨文明人才培养计划”

混元学院的穹顶教学馆内,流光溢彩的能量幕墙正实时转播着暗能量抑制装置的运行数据,淡蓝色的数据流在弧形壁面上缓缓流淌,与馆内不同文明学员的身影交相辉映。这里是学院最新启用的“跨文明融合教学中心”,此刻正迎来首批“星际英才计划”的学员——他们中既有地球人类挺拔的身影,也有伊瑟尔星人半透明水晶般的肌肤折射出的彩虹光晕,光影文明的学员化作流动的光粒子聚集体,在座位间灵活穿梭,星穹文明的硅基生命则用金属质感的肢体调整着自带的信息接收装置,星核文明的意识投影则以柔和的光团形态悬浮在教学台侧,构成一幅奇妙的跨文明图景。

林远舟站在教学台中央,指尖轻触面前的全息控制台,一幅覆盖五大文明疆域的星图瞬间展开,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合作项目节点。“欢迎各位来到混元学院,”他的声音通过场力扩音装置传遍整个场馆,清晰地传入每个学员耳中,“从今天起,你们将成为‘星际英才计划’的首批学员。或许你们来自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生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技术认知,但此刻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掌握跨文明协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守护银河系的空间生态平衡。”

光影文明的学员莱特化作一道淡金色流光,停在教学台前方:“林院长,我们光影文明天生就能感知能量场的波动,为什么还需要学习专门的场力技术理论?直接凭借本能参与协作难道不够吗?”他的声音如同光粒子振动般清脆,带着一丝年轻人特有的桀骜。

林远舟笑了笑,抬手调出一段全息影像,画面中正是暗能量扩张区边缘的能量乱流:“莱特学员的疑问很有代表性。本能确实能让你们应对常规情况,但面对暗能量侵蚀、域外文明技术干扰这类复杂问题,仅靠本能远远不够。比如去年光核能源基地保卫战中,正是因为缺乏对暗物质吞噬体的理论认知,光影文明的防御部队一度陷入被动。”

张详前缓步走到教学台旁,推了推眼镜,全息屏幕上瞬间切换出复杂的统一场论公式:“林院长说得没错。按照统一场论的观点,宇宙中所有能量形态都遵循统一的空间运动规律,光影文明的光粒子感知能力,本质上是对空间能量波动的直观反应,但这种反应缺乏对底层逻辑的解析。就像你们能看到光的折射,却未必知道其背后的空间曲率变化原理——而这正是场力技术的核心。”

伊瑟尔星的学员艾丽娅轻轻晃动着水晶般的指尖,体表折射出好奇的紫色光晕:“张教授,您的统一场论提到‘空间是物质的运动形式’,这与我们星溯者的‘混元场论’有诸多契合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不同文明的场力技术参数差异很大,如何才能实现技术融合呢?”她的声音带着伊瑟尔星人特有的柔和共振,正是当年艾蕾娜传授给林远舟的思维共振交流方式的衍生形态。

“这正是我们开设‘跨文明技术融合’课程的初衷。”张详前指尖在公式间滑动,不同文明的场力技术参数被逐一调出,最终在屏幕中央汇聚成一条统一的能量曲线,“统一场论认为,无论何种文明的技术,其本质都是对空间能量的操控。伊瑟尔星的量子重构技术,星穹文明的超空间通讯,地球的反物质场力发生器,看似差异巨大,实则都遵循‘空间能量守恒’与‘场力波动传导’原理。比如你们的量子重构网,其核心是解析物质量子结构,这与地球量子物理中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相通,只是你们采用了更高效的空间能量引导方式。”

教学台侧的星核文明意识投影突然闪烁了一下,化作凌的虚拟形象——银灰色的身躯上布满星核文明特有的能量纹路,眼神中带着古老文明的沧桑:“张教授的理论非常精准。星核文明在百万年前就已发现,所有高级文明的技术发展,最终都会汇聚到对空间本质的探索上。接下来的‘银河系空间历史’课程,我将通过意识投影带各位亲历银河系数次空间能量剧变,让你们直观感受技术滥用对文明的毁灭性影响。”

话音刚落,整个教学馆的灯光骤然暗下,地面泛起柔和的蓝光,星核文明的意识能量化作无数光点,在馆内构建出沉浸式的历史场景。学员们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看到了星核文明鼎盛时期的空间锚点网络,感受着稳定的空间能量场带来的祥和;随后画面突变,无序的能量乱流撕裂了天空,星核文明的实体建筑在空间坍塌中化为灰烬,意识体们被迫转入地下避难——这正是星核文明因技术失控导致空间失衡的悲剧场景。

“这是百万年前的‘大崩塌事件’。”凌的声音在场景中回荡,带着难以掩饰的沉痛,“当时星核文明的场力技术已经能够操控行星级空间能量,但我们忽视了空间能量的自我修复极限,过度开采空间结晶矿,导致空间锚点失稳,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如果不是部分意识体将文明核心知识储存下来,星核文明将彻底消失在宇宙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星穹文明的学员卡顿金属质感的手掌紧紧攥起,发出轻微的“咔哒”声:“这与星穹文明的历史隐忧如出一辙。我们的空间锚点也出现了稳定性下降的迹象,这也是我们加入跨文明合作的重要原因。”他的声音带着硅基生命特有的电子音,却难掩焦虑之情。

林远舟适时关闭了沉浸式场景,教学馆内的灯光缓缓亮起:“这正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不仅要传授技术,更要传递‘科技向善’的理念。混元学院的培养目标,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兼具科学素养、人文关怀与跨文明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接下来的三个月,你们将系统学习三门核心课程,同时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学馆内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跨文明学习景象。“空间生态工程”课上,地球教授李默结合亚马逊雨林生态修复案例,讲解“场力生态调节”技术,同时通过全息投影展示火星曙光城的土壤改良过程:“按照统一场论的‘空间-物质-能量’一体化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局部空间场力,加速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提升土壤肥力。火星的土壤原本缺乏有机质,但通过植入地球的固氮微生物,再用温和的场力刺激其繁殖,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可耕种标准。”

伊瑟尔星的导师瑟兰则补充道:“李教授的方法非常有效,但需要注意不同星球的空间能量频率差异。伊瑟尔星的发光苔藓森林之所以能净化空气,正是因为其细胞结构能与星球的空间能量场形成共振。在进行跨星球生态修复时,必须先解析目标星球的空间能量参数,再调整场力技术方案——这也是‘空间生态工程’课程的核心要点。”

“跨文明技术融合”课上,星穹文明的工程师卡隆亲自示范超空间通讯设备的操作流程。他金属质感的手指在控制台上来回滑动,复杂的操作界面在他手中变得井然有序:“这套设备的核心是利用空间折叠技术,将通讯信号压缩进微型空间通道,实现超光速传输。但不同文明的信号编码方式不同,地球的二进制编码、伊瑟尔星的量子波动编码、光影文明的光粒子频率编码,都需要通过统一的场力转换模块进行适配。”

卡隆示意地球学员陈玥上前尝试操作,陈玥是陈宇的妹妹,也是地球顶尖的通讯工程专家。她深吸一口气,按照卡隆的指导调整场力参数,却发现信号传输始终存在延迟。“怎么会这样?”陈玥皱起眉头,指尖快速敲击控制台,“参数明明和您设置的一样,为什么信号延迟超过了允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