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隆走到她身边,金属眼球闪烁着分析光芒:“这是因为地球的空间能量环境与星穹星球存在差异。按照统一场论的空间曲率公式,不同区域的空间弯曲程度不同,信号传输路径会受到影响。你需要根据当前的空间曲率数据,实时调整信号压缩比——看这里,”他指向屏幕角落的一组数据,“这个参数反映的是当前空间弯曲度,当数值超过0.7时,就需要将压缩比提升30%。”
陈玥恍然大悟,立刻按照卡隆的指导调整参数。果然,屏幕上的信号延迟数值迅速下降,最终稳定在0.01秒以内。“太神奇了!”陈玥兴奋地说道,“原来跨文明技术融合不仅要掌握设备操作,还要理解背后的空间物理原理。”
而在“域外文明防御”课程中,林远舟结合175章域外文明突袭的实战案例,讲解防御战术设计:“域外文明的暗物质战舰能够吞噬空间能量,这就要求我们的防御体系必须具备能量互补能力。在那次战斗中,我们用空间结晶矿制造能量诱饵,正是利用了暗物质对高浓度空间能量的吸附特性,再通过量子重构技术将其转化为普通能量——这背后就是统一场论中的‘能量形态转换’原理。”
他调出战斗的全息回放,详细解析每个战术环节:“光影文明的队员融入暗能量场定位敌舰核心,这是利用了光粒子与暗能量的相互作用;地球舰队的游击战术,则是基于空间曲率变化设计的规避路径。未来,你们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战场环境,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防御方案。”
课程进行到第三周,混元学院的联合实验室迎来了首个跨文明协作项目。按照教学计划,学员们需要分组设计一款适用于星际生态监测网络的新型设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莱特所在的小组由光影文明、地球和伊瑟尔星的学员组成,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瓶颈。
“现有的场力探测器对暗能量的监测精度不够,而且无法适应不同星球的环境。”地球学员王浩说道,他是混元学院的年轻教授,专攻场力探测技术,“上次在星穹星球的空间碎片带,探测器因为受到碎片磁场干扰,数据误差超过了20%。”
伊瑟尔星学员莉诺尔轻轻晃动着水晶般的手臂,体表折射出思考的蓝色光晕:“我们可以用伊瑟尔星的纳米感应材料,提升探测器的抗干扰能力。但如何提高暗能量探测精度,我还没有头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莱特突然化作一道光流,在实验室中快速穿梭,体表的光粒子不断闪烁:“我有一个想法!”他停在实验台中央,光粒子聚合成清晰的人形轮廓,“光影文明能够感知光粒子与空间能量的相互作用,而暗能量虽然不可见,但会影响光粒子的传播路径。如果我们将光粒子作为探测介质,结合场力技术放大这种影响,是不是就能设计出高精度的探测器?”
王浩皱起眉头:“这个思路很新颖,但光粒子的传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如何确保探测的准确性?”
“这就需要用到统一场论的‘光粒子空间运动模型’。”张详前的声音突然从实验室门口传来,他身后跟着苏晚晴和艾蕾娜。原来他们一直在关注各小组的项目进展,“按照统一场论,光粒子的运动轨迹由空间曲率决定,暗能量会导致局部空间曲率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变化虽然微弱,但可以通过场力放大技术捕捉到。”
艾蕾娜走到实验台前,指尖轻触全息屏幕,调出伊瑟尔星的量子感应技术资料:“莱特的构想很有可行性。伊瑟尔星的量子重构技术可以制造出高纯度的光粒子发射源,再结合地球的场力放大装置,就能将暗能量引起的光粒子轨迹变化放大百万倍,实现高精度监测。”
苏晚晴补充道:“我已经让地球的科研团队准备了相关的技术参数,你们可以参考这些数据调整设计方案。另外,星际生态监测网络需要实时传输数据,星穹文明的超空间通讯技术可以解决数据传输问题——我已经联系了卡隆工程师,他会提供技术支持。”
得到三位专家的指导,莱特小组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研发工作中。莱特负责设计光粒子探测模块,利用光影文明对光粒子的精准操控能力,优化探测介质的特性;王浩带领地球学员研发场力放大装置,基于统一场论的能量放大公式,调整场力参数;莉诺尔则负责将伊瑟尔星的纳米感应材料与探测模块融合,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然而,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首次实验中,探测器虽然成功捕捉到了暗能量信号,但数据波动非常大,无法形成稳定的监测曲线。“怎么会这样?”莱特的光粒子形态变得有些不稳定,显然情绪有些激动,“我们已经按照统一场论的公式调整了参数,为什么数据还是不稳定?”
王浩快速分析着实验数据,眉头越皱越紧:“我发现问题了。暗能量引起的空间曲率变化非常微弱,而我们的场力放大装置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环境中的干扰信号。这就像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同时也看到了周围的灰尘,干扰了对目标的观察。”
莉诺尔体表的光晕变得暗淡:“我们的纳米材料虽然能抵御磁场干扰,但对空间能量乱流的过滤效果不佳。伊瑟尔星的技术在这方面也存在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