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青史名

“让河套的百姓也参与进来,隧道出口的闸门让他们自己管。”他把模型还给工部尚书,“修河不是朝廷一厢情愿的事,得让百姓们尝到甜头,才会真心实意地护着。”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几个欧洲来的奴隶试图逃跑,刚翻过临时搭建的木栅栏,就被巡逻的“雪线狐”扑倒在地。这些狐狸是李砚特意派来的,嗅觉比猎犬灵敏十倍,能在三里外闻到生人的气息。

“打断他们的腿,扔去夯土。”李砚冷冷道,没有丝毫怜悯。他知道,对这些土着奴隶不能心慈手软,一旦示软,只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反抗,耽误整个修河工程。

雪线狐拖着惨叫的奴隶离开后,工地上又恢复了之前的节奏。夯土声、号子声、铁器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粗粝而壮阔的乐章。李砚站在高处,看着这幅万人劳作的景象,突然觉得这比宫里的丝竹悦耳多了——这是创造的声音,是改变天地的声音。

“陛下,玄道司的人在下游发现了处‘龙穴’。”清虚道长匆匆赶来,手里捧着块刚从河底捞上来的玉石,玉上天然形成一条盘龙的纹路,“他们说,把这玉埋在河堤的镇水桩下,能保黄河百年不泛滥。”

李砚接过玉石,指尖的秘纹与玉上的龙形产生共鸣,一股温润的气息顺着手臂涌入体内。他能感觉到,这玉里蕴含着黄河的“灵”,是亿万年来水流冲刷形成的精华,确实有镇水的奇效。

“就埋在老河工说的‘险段’。”他把玉石递给清虚道长,“再刻块碑,把参与修河的术士和工匠名字都刻上去,也算给他们留个念想。”

清虚道长眼睛一亮:“陛下这是要让他们名留青史啊!古往今来,多少人想靠修河封神,陛下一句话就给他们办到了。”

小主,

李砚笑了笑。他知道,修河确实是名留青史的捷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至今被人传颂;西门豹治邺,让漳河两岸成了沃土,百姓为他立庙供奉。如今他主持修黄河,若是能成功,必然也会被写进史书,成为后世敬仰的明君。

但他更在意的,不是虚名,而是实效。黄河安澜,中原的粮仓就有了保障;河套灌溉,西北的边防就多了层屏障;上游种树,子孙后代就不用再面对这暴躁的“母亲河”。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史书上的几句赞美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