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年仅五岁的七皇子李屿看到他,立刻挣脱皇后的手跑过来,手里举着个小小的木剑,“儿臣今天学会了‘煞气诀’的入门式,师傅说我很有天赋!”
李砚弯腰抱起他,在他额头亲了一下:“是吗?那等你再长大些,父皇就带你去镇魔司,看周叔叔斩妖除魔。”
李屿兴奋地拍手,眼睛亮晶晶的。皇后笑着走上前:“陛下刚从养龙池回来?大皇子和二皇子刚派人来报,说他们在青州开垦的灵田丰收了,想请您去看看。”
李砚点点头。他的孩子们,大多已长大成人。长子李瑾被封为“青王”,镇守青州,那里是中原与江南的枢纽,地脉丰厚;次子李瑜封为“炎王”,驻守西域,负责监管丝绸之路的商道;三子李屿年纪尚幼,留在长安,却已跟着镇魔司的术士学习基础术法;还有几位公主,有的嫁入将门,有的则在江南主持织锦坊,将灵气浸染的技艺发扬光大。
“不必去看了,让他们把收获的灵米分些给百姓就好。”李砚放下李屿,接过皇后递来的茶,“告诉他们,领地的治理,不在于收获多少,而在于百姓是否安乐。”
小主,
皇后应下,又说起四皇子李墨的事。这位皇子不喜政务,却痴迷于墨家机关术,竟在自己的封地造出了能自动耕种的“灵枢犁”,用蛟龙的龙气驱动,一天能耕百亩地,深受农夫们喜爱。
“墨儿这孩子,总算找到自己的用处了。”李砚眼中带着笑意,“让工部把他的灵枢犁图纸抄录下来,分发到各地,让更多农夫能省力。”
他从不强求孩子们继承帝位。在他看来,大秦的疆土如此广阔,需要不同的人才去治理——有人擅长农桑,有人精于商道,有人懂得术法,有人痴迷机关,只要能为百姓做事,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至于皇位继承,他有的是时间慢慢观察,反正以他如今的修为,活个几百年不成问题,没必要让孩子们为了储君之位争斗不休。
这种“散养”的方式,反而让皇子们关系融洽。青王李瑾会将青州的灵米送给驻守西域的二弟,炎王李瑜则会把西域的精钢送到四弟的封地,供他打造机关;公主们绣出的锦缎,会被兄弟们带到各地,作为大秦的特产赏赐给异域使者。整个皇室,更像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将大秦的血脉延伸到每一寸土地。
这日,大皇子李瑾回京述职。他穿着一身青色王袍,脸上带着风霜之色,却难掩沉稳。“父皇,儿臣在青州发现一处新的地脉节点,玄道司的术士说可以建一座‘灵枢城’,专门培育灵稻,若是建成,天下的粮产至少能再增两成。”他递上图纸,上面画着城池的布局,与长安的青木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砚看着图纸,满意地点点头。李瑾不仅继承了他的沉稳,更懂得因地制宜,将长安的经验与地方实际结合。“准了。”他在图纸上批复,“让工部派工匠协助,再从养龙池调一条金色蛟龙去青州,用龙气滋养地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