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谢恩后,又说起一件事:“儿臣在封地遇到一群从海外来的流民,他们的岛屿被海啸淹没,想来大秦定居。儿臣看他们勤劳能干,便收留了,教他们耕种之术,他们说愿为大秦效力。”
“做得好。”李砚赞许道,“大秦的强大,不仅在于土地广阔,更在于能容纳天下百姓。让他们安心定居,只要遵守秦法,便是大秦的子民,与中原百姓一视同仁。”
李瑾深以为然。他在青州的这些年,深刻体会到父皇“兼容并蓄”的深意——无论是异域的龙脉、异族的百姓,还是不同的技艺、不同的信仰,只要能为大秦所用,便值得接纳。这种胸怀,比任何城墙都更能巩固帝国的根基。
述职结束后,李瑾没有多留,第二天便带着金色蛟龙返回青州。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皇后有些不舍:“孩子们都在外面,宫里倒是冷清了。”
李砚握住她的手,望向窗外的养龙池。池中蛟龙正欢快地游动,小世界的光门在池边若隐若现,上空的气运金龙盘旋不去,龙气如甘霖般洒向长安。“他们不是离开,是把大秦的根须扎得更深了。”他轻声道,“你看这养龙池的水,流出去才成江河;小世界的生灵,走出去才成族群;孩子们也是一样,去了封地,才算是真正长大了。”
皇后望着远处宫墙上空的风筝,那是七皇子李屿放的,风筝线很长,几乎要融入天际。她笑了笑,不再言语。或许陛下说得对,真正的守护,不是将孩子护在羽翼下,而是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像蛟龙一样,去闯荡,去成长,去成为大秦的脊梁。
几日后,李砚收到各地的奏报:青王李瑾开始修建灵枢城,金色蛟龙引来的灵脉让周围的稻田提前抽穗;炎王李瑜在西域击退了作乱的沙妖,用缴获的妖丹炼制了“避沙符”,保障了商队的安全;四皇子李墨的灵枢犁在江南推广,农夫们再也不用弯腰插秧,亩产提高了近一倍;几位公主主持的织锦坊,织出了能抵御寒气的“龙纹锦”,北境的士兵穿上后,再也不怕严冬。
李砚将奏报一一放在案头,看着上面不同的字迹,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各自的封地上忙碌的身影。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运转万寿无疆功,小世界的景象立刻浮现在眼前——象群在搬运巨石,神鹰在天空盘旋,狼族在守护灵田,幼龙在湖中嬉戏,一切都井然有序,充满生机。
长安城上空的气运金龙似乎感应到他的心意,发出一声悠长的龙吟,龙身再次涨大,龙鳞上的纹路更加清晰,隐约能看到无数百姓的笑脸、城池的轮廓、江河的流向——这是大秦的气运,是由千万生灵共同铸就的辉煌。
李砚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孩子们的路也很长。但他有足够的耐心,看着他们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看着大秦的疆土上开满安宁的花朵,看着小世界的灵物们走出温室,与天下生灵共生。
夕阳西下,将养龙池染成一片金红。李砚站在唤龙台上,望着远方的天际,那里是孩子们闯荡的天地,是大秦延伸的疆土,是无数可能正在发生的未来。他的嘴角泛起微笑,因为他知道,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只要这份龙气还在,只要这份传承不息,大秦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