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出所料,必是有人在旁,高育良才不得不如此表态。

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沙瑞金在场,是他让高育良打的这个电话。

这些端倪,单从政治角度或许难以看清,无人能够未卜先知。

但站在警察的立场上,真相便昭然若揭。

这也正是祁同伟不愿离开公安战线的原因之一——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这种特质,唯有在这条特殊战线上才能淬炼而成。

祁同伟的思考精准地切入了高育良的处境。

仅凭一句话,他便看透了具体情境。

这种能力,在整个汉东都无人能及。

即便是高育良这样的高手,也难以做到。

这正是祁同伟独有的优势,无人能够替代。

就在这时,他的房门被敲响了。

祁同伟定了定神,平静地说了声“进”。

门外,大喷子调整了一下呼吸,缓缓推开门。

尽管他已是工作多年的老警察,即将退休。

但像今年这样出彩的机会,并不多见。

如今在省厅,他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板。

他手下的团队破获了不少大案要案。

这一次赵瑞龙的案件,他也是主审。

没有人跟他争抢这次的任务。

一切由他主导,包括汇报工作。

第一次面见厅长,说不紧张是假的。

但这也将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舞。

他必须做到圆满,为自己的归途画上句点。

“厅长好!潘江海汇报工作!”

大喷子进门后敬了一个礼,干脆利落地说道。

祁同伟看着这位得力干将,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名警察年纪比他大,但这样的人才,祁同伟培养了很多,不止他一个。

公安系统的发展,需要案件锻炼,也需要有人兜底,更需要优厚的待遇。

这一切,祁同伟早已准备妥当。

要知道,祁同伟能坐稳公安厅的位置,仅仅依靠高育良?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一定程度上,公安系统的现状,正是祁同伟打下的基础。

在他担任公安厅副厅长期间,便启动了育苗计划,对潘江海这类转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让他们在案件中成长,再结合警校的理论讲习,才造就了这样的素质。

就连赵东来如今的“侦破高手”美名,背后也有祁同伟的影子。

可见祁同伟的付出和地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望着眼前的潘江海,祁同伟心中充满了自豪。

他笑着摆了摆手说道:

“潘师傅,坐坐坐,不用那么拘束,咱这儿没那么多讲究。”

祁同伟这么说,潘江海却不敢真的放松。

尽管祁同伟态度真诚,但警察队伍里根深蒂固的上下级观念,谁也无法动摇。

这一点在年纪较大的警察身上尤为明显,潘江海便是如此,他小心翼翼地坐在祁同伟对面,心里清楚:对方是厅长,而自己只是市区分局一个略有资历的老警察。

在分局长面前他或许还能从容几分,但在祁同伟面前,他丝毫不敢造次。

斟酌片刻后,潘江海开口:“祁厅长,我们预审队已经初步完成了对赵瑞龙的审讯,这是预审报告。”说着,他将文件轻轻推向祁同伟。

祁同伟接过文件随手翻了翻,抬起头笑着问:“潘师傅,这次审讯压力大吗?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和厅里提,我交代过,你们的要求都会满足,不用客气。”

按理说,公安厅一般不会直接负责这类审讯,通常交由各地警局处理。

这次安排在省厅审讯,既是首次,也体现了案件的严重性。

潘江海神色有些复杂。

倒不是因为要求没被满足,也不是压力太大——恰恰相反,是赵瑞龙实在太容易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