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灵气本质,科学初解

当最后一颗星辰的光芒被渐起的晨光吞没,清河村迎来了劫后余生的第一个黎明。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淡淡的血腥与焦糊气味,但比之昨日,多了一丝微弱的、名为“希望”的生机。村民们早早醒来,在老村长的组织下,开始默默地清理废墟,收敛遇难亲人的遗体,每个人的脸上都混杂着悲伤、疲惫,以及一丝看向村中央祠堂时,不由自主流露出的敬畏与期盼。

祠堂内,研究与解析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夜。

林可和杨华,这两位来自异界的真理探索者,并未因初临贵地而有丝毫懈怠。对他们而言,理解并掌握一个陌生世界的底层规则,是比休息、甚至比应对即将到来的报复更为优先的事项。知识,即是力量,亦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三枚下品灵石悬浮在林可面前,如同温顺的星辰,散发着稳定而柔和的光晕。她的双眸深处,仿佛有无数微小的蓝色数据流在奔腾闪烁,那是她高度集中的精神力和远超此界的认知能力在全力运转的体现。她没有像此界修士那样去“感悟”灵石,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标准的能量样本,进行着最彻底的剖析。

“能量释放曲线平滑,内部结构呈现标准的六方晶系排列……能量粒子活跃度,参照艾瑞蒙德标准,评定为Level 3,具有中度环境亲和性……”林可低声自语,她的声音在寂静的祠堂中显得格外清晰。她的手指在虚空中勾勒,一道道由纯粹光能构成的、复杂到令人眼晕的立体符文和数学公式不断生成、组合、验证又消散。这些并非此界的符箓传承,而是她基于多个世界的知识体系(魔法模型的拓扑学、量子物理的波函数、信息论的数据结构)自行构建的、用于解析能量与信息的“通用认知框架”。

一丝比发丝还要纤细的灵气,被林可以念力从灵石中精准地剥离出来,引入她临时构建的一个微型、绝对可控的隔离力场中。在这力场内,她可以随意调节参数,观察灵气的反应。

“施加高频振动……粒子表现出明显的干涉条纹,确认波动性。”

“引入弱电场偏转……运动轨迹发生偏移,荷质比初步测算……”

“模拟生命场吸引……粒子呈现定向聚集效应,亲和力参数录入……”

“低温超导环境模拟……能量传导效率提升显着,存在优化空间……”

一系列在本地修士看来如同天方夜谭般的操作,在林可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些玄之又玄、只可意会的“灵气特性”,正被她转化为一行行冰冷而精确的物理参数和数学表达式。她甚至开始建立初步的“灵气粒子运动方程”,试图预测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宏观和微观行为。

与此同时,杨华则进入了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感知状态。他盘膝而坐,看似闭目养神,身下的地面却仿佛与整个大地脉动相连,散发出一种温暖而充满生机的翠绿色光晕,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他的意识并未沉睡,而是如同最精密、最灵敏的传感器网络,全面展开,接收、解析着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灵气”所携带的“信息”。

他“听”到的,不是能量的呼啸,而是信息的低语。

“这些粒子……它们本身就像是最基础的‘生命代码载体’,”杨华闭着眼睛,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蕴含着促进生长、进化、乃至意识萌芽的原始驱动力。这个世界的一切生命,似乎都与它们有着先天的共鸣。”

然而,当他的感知扫过那几枚记录着《黑煞功》、《引气诀》的玉简时,眉头不禁微微蹙起。

“但是,此界的修行法门……太粗糙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如同一位音乐大师听到初学者拉出刺耳的噪音,“他们像是在用一柄未曾开刃的、布满缺口的巨斧,去试图雕刻最精密的微雕。强行将这些蕴含生命信息的灵气纳入体内,却不懂得如何筛选、解读,更无法处理因自身杂念、功法缺陷而引入的‘信息噪音’。”

他 specifically 指向那枚散发着阴寒气息的《黑煞功》玉简:“尤其是这种功法,它不仅在引导能量,更是在主动污染信息。它将杀戮、恐惧、怨恨这些负面情绪作为催化剂,与灵气强行融合,形成所谓的‘煞气’。这无异于在纯净的源代码中,注入了大量的乱码和恶性病毒。短期来看,确实提升了某些方面的破坏力,但长远而言,这是在慢性自杀,污染修行者自身的精神核心,并在其生命信息场中沉淀下难以祛除的‘信息毒素’——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丹毒’。修行越深,中毒越深,最终要么彻底疯狂,要么身体崩溃。”

林可一边记录着能量数据,一边点头附和杨华的发现。他的信息层面感知,完美地补充并印证了她的能量模型。

“能量利用效率,根据初步模拟,平均低于理论最优值25%至70%。信息处理能力,近乎于零,甚至为负(指引入污染)。系统架构存在多处设计缺陷和逻辑悖论。”林可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如同在宣读一份严谨的科研报告,“例如这最基础的《引气诀》,”她的目光投向那枚看似最“人畜无害”的玉简,“其设计的周天循环路线,经过模型模拟,至少有五处是毫无意义的冗余回路,凭空增加了30%的能量损耗;三处回路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局部能量涡流,长期运转会磨损经脉;还有两处关键节点连接顺序错误,会轻微干扰脏腑功能,积年累月,便是暗伤。”

小主,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林可随手在虚空中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标准人体经脉模型,并将《引气诀》的行功路线以光流形式标注其上。光流在某些节点明显变得迟滞、黯淡,甚至产生回旋,清晰地将功法的缺陷可视化。

她甚至模拟了不同“灵根”资质者的能量吸收情况。在她构建的模型中,所谓的“天灵根”,不过是其对应属性灵气的“能量接收通道”更宽阔、顺畅,阻抗更低;“伪灵根”则是多条通道并存但都狭窄,且相互干扰严重;而凡人,并非没有通道,而是这些通道大多处于未激活的“休眠”状态,或被后天杂质堵塞。

“所谓的‘灵根决定论’,本质是生命个体‘能量接口’的先天带宽、阻抗与兼容性问题。”林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更像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非不可逾越的天堑。理论上,通过物理疏导、能量刺激和信息共鸣,是可以进行改善甚至重塑的。”

理论框架的初步建立,让林可和杨华对此界的修行体系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但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和指导,而实践需要工具。对于能徒手编译规则、共鸣万物信息的“真理探索者”而言,缺乏现成工具从来不是障碍。

林可的目光扫过祠堂。坍塌墙体散落的普通青石,断裂房梁留下的木材,以及那几枚作为样本的下品灵石,便是她所有的材料。

“材料性能参数已录入,物理强度低下,能量传导性一般,但分子结构稳定,足以验证原理并制造初级工具。”她平静地宣布,仿佛眼前不是一堆废墟残骸,而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

下一刻,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