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准备:寻找传说中的“灯笼椒”

味界传说 深渊对望 2537 字 3天前

时间,如同指间沙,无情地流逝,只剩下最后四天。距离那场万众瞩目、关乎“山海轩”乃至林小风个人厨道声誉的“烈焰挑战”正式拉开帷幕,仅有不到一百个小时。

“山海轩”后院那间平日里充满烟火气与食材香气的专属办公室内,此刻却弥漫着一股近乎凝滞的焦灼与压抑。李默双眼布满血丝,他已经连续几十个小时没有合眼,动用了“山海轩”和背后长青资本所有能动用的人脉关系网,电话打到发烫,甚至不惜通过董老这条珍贵的人脉,联系上了几位在国内植物学界和民俗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泰斗级人物,近乎疯狂地打探着关于“七彩灯笼椒”的任何蛛丝马迹。

然而,反馈回来的信息,却如同寒冬腊月里一盆接一盆的冰水,浇得人心头发凉,希望之火摇曳欲熄。

大多数传统的辣椒供应商和餐饮同行,在听到“七彩灯笼椒”这个名字时,第一反应都是茫然地摇头,表示闻所未闻,甚至有人怀疑李默是不是在开玩笑,或者记错了名字。一些资深的、以尝遍天下奇珍异馐为傲的老饕和专门搜寻稀有食材的“猎人”,倒是隐约在某个残破的古籍或者老一辈厨艺大师的只言片语中,听到过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但他们的反应也大多是耸耸肩,爱莫能助地表示:“那玩意儿啊……听说早就绝种几百年了,就是个传说,当故事听听还行,真要找?大海捞针呐!” 更有一位有一位被董老请动的、德高望重的植物学老教授,在查阅了大量典籍后,甚至从学术角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从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能稳定呈现出“七彩”斑斓色泽、且同时具备“异香扑鼻”特性的辣椒属植物,很值得商榷,不排除是古人记载时因观察条件有限而产生的谬误,或是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艺术加工、神化的结果。

每一条否定的消息传来,办公室内的空气就沉重一分。小刘急得嘴角起了燎泡,不停地来回踱步。李默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握着手机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希望,似乎正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渺茫,如同风中残烛。

就在挑战开始前第三天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办公室内的绝望气氛几乎达到顶点时,李默那部几乎被打爆的手机,突然响起了一个略显陌生、信号还带着“滋啦”杂音的号码。来电显示的地域是——云南。

李默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烦躁,按下了接听键,声音因疲惫而有些沙哑:“喂,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带着浓重云南口音、语调朴实甚至有些拘谨的中年男声:“喂?是……是省城‘山海轩’的李总吗?俺是云南这边,长期给您供野生菌子的老杨啊,杨宝山。”

老杨!李默精神一振。这位杨老板是他们在云南深山区一个极为重要的野生菌供应商,为人极其实诚,在西南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人脉很广,认识很多常年在深山老林里活动的采药人、猎户和山民,消息非常灵通。他怎么会突然打电话来?

“杨老板!是我,李默!”李默立刻提高了音量,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您有什么事?”他心中隐隐有了一种预感。

“哎,李总,是这么个事儿……”老杨在电话那头似乎有些犹豫,信号时好时坏,“前两天,您那边是不是托人四处打听一个叫……叫啥子‘七彩灯笼椒’的物件儿?”

嗡!李默感觉自己的脑袋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心跳骤然加速,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声音都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对!对对对!七彩灯笼椒!杨老板,您……您有消息?!”

一旁的小刘也瞬间停止了踱步,屏住呼吸,紧张地凑了过来。

“呃……消息嘛,也算不上,就是……好像有点印象。”老杨的声音断断续续,带着山区信号不稳的杂音,语气十分不确定,“我也是……听我爷爷那辈人,很多很多年前提起过一嘴半嘴的,不晓得准不准啊……”

“您说!您慢慢说!任何一点信息都行!非常重要!”李默几乎是吼出来的,生怕信号断了。

“我爷爷说……那还是他年轻时候的事儿了,”老杨努力地回忆着,语速很慢,“说是在我们这边,靠近四川凉山、还有贵州毕节,三省交界的那个旮沓,有一片老林子,邪性得很,当地人都叫它……‘迷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