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点化解:针对 “无中枢 vs 半中枢” 的核心冲突,设计 “分层协同规则”—— 联盟微域在 “局部协同”(如自身能量管理、小范围防御)中保留无中枢决策;在 “全维协同”(如跨域能量调配、大规模危机防御)中,接受元核的 “非强制建议”(元核提供最优方案,联盟可自主选择是否采纳,但需承担决策后果),兼顾自主性与全维秩序。
规则映射后,联盟首次同意在全维协同中接收元核建议,五维也放宽对联盟局部协同的干预,接入谈判取得突破。
二、多范式适配枢纽:构建 “大框架 + 小特色” 的整合载体
研发 “多范式适配枢纽”,作为小范式与大范式的衔接核心,实现特质与协同的双重适配:
硬件层面:枢纽由 “特质适配层”“协同调度层”“应急兼容层” 三部分组成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特质适配层:针对不同小范式的特质设计专属适配模块 —— 为星絮微域搭建 “能量编织边界适配带”(用界融特质增强通道边界的 “细丝过滤” 能力,允许编织特质通过但不穿透缠绕);为韧壳微域设置 “高浓度能量补给接口”(可在 10 分钟内输入常规 5 倍的本源能量,满足自愈激活需求);为雾隐微域安装 “虚实切换信号同步器”(切换时自动向五维防御系统发送信号,避免防御空缺);
协同调度层:植入 “小范式协同算法”,实现 ——
局部协同自主:联盟微域的局部决策无需经过枢纽,仅需将结果备案;
全维协同建议:全维协同时,枢纽根据大范式逻辑生成 “建议方案”(如星絮微域的能量编织范围、雾隐微域的防御切换时机),联盟可自主调整,调整后若出现偏差超 5%,枢纽才发出 “风险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