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协同负荷缓释体系:构建 “负荷 - 活力平衡” 机制
研发 “协同负荷缓释中枢”,整合 “负荷监测、分级协同、活力补给” 三大功能,实现协同与活力的动态平衡:
硬件层面:中枢由 “负荷监测模块”“分级协同调度模块”“活力补给模块” 三部分组成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负荷监测模块:在各单元、数据链路安装 “负荷传感器”,实时采集 “单元活性值”(如雷晶活性指数、愈生自愈储备)、“链路占用率”(如数据带宽使用情况)、“协同频率”,设定 “负荷安全阈值”(单元活性≥70 分、链路占用率≤80%、协同频率≤150 次 / 日),超阈值时自动预警;
分级协同调度模块:将全维协同任务分为 “核心任务”(危机防御、核心能量调配,优先级 100%)、“重要任务”(规则修复、新单元接入评估,优先级 80%)、“非核心任务”(日常报备、数据统计,优先级 50%),实行 “分级传输与响应”:
核心任务:占用 50% 数据带宽,单元需 “实时响应”(延迟≤1 秒);
重要任务:占用 30% 带宽,响应延迟≤3 秒;
非核心任务:占用 20% 带宽,采用 “批量传输”(每 2 小时汇总传输 1 次),单元可 “延迟响应”(≤10 秒);
活力补给模块:在全维设置 10 个 “活力补给站”,储备三类补给资源 ——
能量补给:为雷晶、星簇等能量消耗型单元提供 “低耗高效能量”(如星核本源能量的稀释版);
活性修复:为愈生、韧壳等自愈型单元提供 “活性激活因子”(加速自愈能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