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小组最终形成《熵减资源诊断报告》,明确 “拓展补充渠道”“按贡献动态分配”“减少浪费” 三大解决方向,为调配中枢构建提供依据。
二、动态资源调配中枢:构建 “供需平衡 + 公平分配” 的体系
研发 “动态资源调配中枢”,整合 “资源监测、贡献评估、智能调配” 三大功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与公平:
硬件层面:中枢由 “资源监测模块”“贡献评估模块”“智能调配模块” 三部分组成 ——
小主,
资源监测模块:
在星核、元核、灵韵核心等资源产出单元安装 “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本源能量、熵减因子、情感低熵能量的储备量与消耗速度,设定 “安全预警线”(本源能量≥40%、熵减因子≥35%),低于预警线自动触发 “补充预案”;
开发 “资源消耗追溯系统”,记录每单位资源的使用场景(如隔离带维持、锚点加固),识别低效使用与浪费,如发现五维中枢的熵减因子失效,立即推送 “储存环境优化建议”;
贡献评估模块:
建立 “多维度熵减贡献评分体系”,从 “直接防御贡献”(如隔离带熵减、锚点加固)、“基层支撑贡献”(如能量稳定、规则修复)、“应急响应贡献”(如突发熵增处理)三方面打分,每季度更新评分;
案例:五维中枢的直接防御贡献得分 85 分,基层支撑得分 40 分,综合得分 72 分;幻彩微域的直接防御得分 30 分,基层支撑得分 90 分,综合得分 60 分,打破 “核心必然高分” 的固化认知;
智能调配模块:
按 “贡献评分” 动态分配资源配额,评分每提升 10 分,配额增加 5%,核心生态与新生态的配额差距控制在 15% 以内(如五维配额 65%、幻彩配额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