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箕谷伏

司马老贼 土玄 1744 字 4天前

秋雨初歇的魏军大营,泥泞深及脚踝。中军帐内,炭火驱不散湿寒,曹真抚案而立,明光铠映着阴沉天色,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焦躁。

连绵阴雨三十日,粮道断绝,士卒衣甲尽湿,疫病蔓延。他重重一拳捶在案上,再拖下去,不等蜀军来攻,我军自溃!

司马懿肃立下首,青衫整洁得不合时宜。他微微躬身:大司马明鉴。天时不助,强求无益。陛下既已下诏班师,当务之急是全军而退。

曹真猛地转身,铠甲铿然作响,诸葛亮若趁势追击,这数十万大军岂不成了待宰羔羊?

可命张合、戴陵二将各引精兵,分伏于陈仓道险要处。司马懿声音平稳如古井,前队作后队,后队作前队,徐徐而退。若蜀军来追,必遭重创。

帐外忽然传来急促马蹄声。亲兵疾步入内:报!洛阳使者到!

诏书展开,曹睿措辞严厉,责令即刻班师。曹真长叹一声,终于传令:依军师之计,撤军!

与此同时,赤坡蜀军大营。

诸葛亮轻摇羽扇,望着渐晴的天空。魏延按捺不住,声如洪钟:丞相!魏军已退,此时不追,更待何时?

帐中诸将纷纷附和,唯有姜维静立一旁,若有所思。

诸君只见其退,未见其谋。诸葛亮羽扇虚按,司马懿善于用兵,此时追击,正中其计。

他走到舆图前,羽扇点在祁山:吾不追退兵,直取祁山。此地前临渭滨,后靠斜谷,乃陇右咽喉。得祁山,则进可图关中,退可守汉中。

魏延、张嶷、陈式、袁綝听令!率兵两万出箕谷。

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听令!率兵两万出斜谷。

两军会师祁山!关兴、张苞为先锋,随我中军接应。

军令既下,众将正待出帐,忽闻帐外一阵急促脚步声。只见一员小将风尘仆仆,疾步入内,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压抑的焦急:

“末将赵统,叩见丞相!”

诸葛亮目光一凝,认出这是赵云长子,温言道:“子延(赵统字)不必多礼,何事如此匆忙?”

赵统抬头,眼中满是忧色:“禀丞相,家父昨夜巡视营防,不慎感染风寒,今晨突发高热,已然卧床……郎中已诊视过,言是年迈体虚,加之连日劳累,邪风入体,虽无性命之忧,但……但需静养旬月,恐难随军出征了。”他说到最后,声音已微微哽咽。

帐中顿时一片寂静。镇军将军赵云乃军中柱石,此时病倒,无疑是一大损失。诸葛亮闻言,执羽扇的手微微一颤,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但旋即恢复沉稳。他离席上前,亲手扶起赵统:

“子龙将军年事已高,为国操劳,以至于此,亮心实难安。”他语气沉缓,充满关切,“转告子龙,让他安心静养,军中之事,不必挂怀。北伐来日方长,待他康复,再建功业不迟。”

“谢丞相体恤!”赵统再拜,感激涕零。

诸葛亮沉吟片刻,又道:“传我军令,拨两名稳妥医官,带足良药,日夜看护赵老将军。所需药材,一应优先供给。”

待赵统领命离去,诸葛亮独立帐前,遥望赵云营寨方向,默然片刻,方轻叹一声,回身时目光已复锐利,扫过帐下诸将:

“军情紧急,不容延误。诸将各依将令,即刻出发!”

军令既下,蜀军如臂使指,悄然调动。

旬日后,斜谷口魏军大营。

曹真缓步走在营垒间,目光扫过那些倚着兵器打盹的士卒。连日行军让这些曾经的精锐显得疲惫不堪,甲胄上沾满泥浆,旗帜也失去了往日的鲜亮。他停下脚步,看着一个蜷缩在营帐角落的士兵,那士兵的靴子已经开裂,露出裹满泥泞的脚趾,却仍抱着长矛昏昏欲睡。